“驿站极为重要,这涉及到西域与大唐的联系,切不可掉以轻心,你回头补上吧!”
李隆基见李清点头答应,他便不再提此事,又翻了一页,他眼里忽然闪过一丝强烈的兴趣问道:“在你的计划书里有广设学堂这一条,朕对其中从五龄童开始免费且强制入学十年的规定不甚理解,你不妨说说看。”
李清这个考虑自然是按照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而设立的,但在这里设立也有他的深意。
“陛下,葱岭以西离我大唐中原何止万里,那里胡人众多,将来我中原移民过去,免不了与他们通婚杂居,为了让我中原的文化永远在他们子子孙孙中传下去,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自己的根,所以臣用强制的办法命五龄以上儿童无论男女、皆要入学十年,若有违令者杖一百,没为奴籍,这在臣看来是第一要务,望陛下同意。”
“好!非常好!”李隆基站起身大声鼓掌喝彩,‘不忘记自己的根’,他连着念了两遍,由衷地赞叹道:“就凭你这一条,朕也要让你在西域多呆几年,这其实也是朕所担心的,十年后他们或许还知道自己是大唐子民,但百年、数百年后呢?他们还能否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爱卿的这一条,朕是绝对赞同,包括女童入学,朕也特准了。”
说到此,李隆基向几个大臣笑道:“前几日朕和李爱卿已经谈过,所以朕没有什么疑问,各位可有什么要问的?若没有,安西节度使李清的述职报告便算过了。”
“陛下,臣有话要问。”站起来的自然就是杨国忠了,他为这一刻已经等了近一年,岂能让李清在赞赏声中结束述职。
“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述职就应当是讲述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臣也很想知道安西的近况,可洗耳恭听了半天,李使君所讲的内容都是将来的计划,而对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情只字不提,既然皇上已经认可李使君的这种述职,臣也无话可说,但臣在去年年末时遇到一名安西的将领,他弹劾李使君在怛罗斯战役前曾血腥屠杀了三万大唐盟军,臣想请陛下同意让此人进来作证。”
“陛下,臣反对!”张筠一步站起来,他回头盯着杨国忠道:“杨相国,此事朝廷已经多次讨论,早有定论,李清有功有过,已功过相抵,为何还要再提此事?再者,此也并非发生在去年,若按杨相国的意思则更不需再提,所以杨相国还是想清楚了再说。”
“张尚书此言诧异,我倒想说几句公道话。”这两句话说得阴阳怪气,只见陈希烈站了起来,捋着山羊胡子道:“陛下,这里的资格也就属臣最老了,也最有资格主持个公道。”
他瞥了一眼李清,当年在南诏时就是此人差点将他害死,这个仇他一直念念不忘,现在他又是杨国忠的铁杆,新仇旧恨在心中一齐迸发,他怎么可能不站出来。
“虽然此事发生在前年,但事情并没有完,一直到去年,还有葛罗禄的使者跑来追问此事,到今天依然没有给人家个答复,实在有损我上国天颜,再说,高仙芝做了类似的事情却被免了安西节度使之职,张尚书,同一个朝堂为官,为何厚此薄彼?”
“可是李清所杀和高仙芝所杀并不相同,为何要相提并论?”张筠反唇讥道。
陈希烈重重哼了一声道:“可在老夫看来,李清所杀更为严重!”
“好了!”
李隆基出声止住了他们的争吵,他刚才一直在观察李清,见他冷笑不语,知道他已有了对策,便问他道:“李清,你可愿让人证来和你对质?”
“臣无异议!”他也很想知道,杨国忠说的人证究竟是谁?
“那好,朕准杨相国之请。”
片刻,投靠杨国忠的王滔被带了上来,虽然杨国忠已多次给他讲过,但他官职卑微,平生第一次来这种场合,早吓得浑身发抖,跪倒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王滔,原来是你!”李清走到他身边,连声冷笑道:“我批你请假回京探亲,原来你的亲竟是这样探的?”
王滔听到了李清的声音,忽然想起他将自己从军中踢出去,仇恨之火顿生,竟压过了恐惧,他向前爬了几步,重重磕了几个头,高声道:“陛下,葛罗禄人死得好惨啊!”
接着他便将李清如何哄骗葛罗禄人到白水城,又如何点火烧城,将三万葛罗禄人活活烧死,至今白水城还是一座死城,葛罗禄人的白骨尚存,说到惨烈之处,旁边的陈希烈连连咂嘴叹息,看那架势仿佛他要远赴白水城,亲自去给葛罗禄人超度亡魂。
“陛下,你听见没有,这样残忍地对待盟军,将来我大唐何以在西域立足。”杨国忠痛心疾首,他忽然振臂高喊,“陛下,这样的屠夫不能饶恕,臣强烈要求免去他的一切官职,下大理寺问罪!”
“李清,此事你如何解释?”李隆基不露声色地将球踢给了李清。
李清忽然仰头大笑,笑声忽然一收,冷冷地对杨国忠道:“杨相国,请问我为何要杀葛罗禄人?”
“这......”杨国忠无言以对,急向王滔看去,王滔却低着头一语不发,连李嗣业都不晓得,他又怎么可能知道原因。
“李侍郎,皇上在问你呢?”陈希烈接过话头,急替杨国忠解围。
“那我就告诉你们,葛罗禄人已和大食人有密约,将在决战时里外夹击唐军,我不杀它,难道还要敲锣打鼓送他们回老家吗?”
李清的话让所有人都动容,裴宽性急,第一个抢先问道:“李清,你此话可有证据?”
李清点了点头,对李隆基道:“陛下,臣也有人证,现就在兵部等候,可否宣他觐见。”
“准!朕赐他白身,速带进来。”
过了约一刻钟,侍卫们带进一面色苍白的年轻人,他懂得宫廷礼仪,紧走两步,向李隆基大礼参拜:“臣是原石国国王车鼻施之子车多咄,参见天可汗陛下。”
这个年轻人正是在怛罗斯被李清俘获的车多咄,李清早就料到杨国忠不会放过自己,便将他留下来,在关键时给自己作证,为了得到他的配合,李清许诺将来立他为康国国王,车多咄得这样的厚礼,自然也就答应了。
李隆基也大感兴趣,仔细打量他几眼笑道:“原来你就是车鼻施之子,听说你们父子投降了大食,难道是朕亏待你们了吗?”
“天可汗陛下,那是臣父亲一时糊涂犯下的大错,他为此已付出生命的代价,请陛下宽恕他吧!”
李隆基忽然想起高仙芝的屠城,也底气不足地摆摆手道:“此事就不提了,朕来问你,李清说葛罗禄人和大食人有勾结,你可能证明?“
“臣能证明,阿拔斯的叔叔布杜在怛罗斯城内就亲口给我说过,葛罗禄大酋长确实派特使去大食协商过合作事宜。”
“哼!一面之词,谁能相信?”
杨国忠不等他说完,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对李隆基道:“陛下,除非他能拿出证据,否则臣还是坚持己见,要严惩李清,还朝廷一个公道。”
“好一个还朝廷公道!”李清忽然冷笑一声,目光逼视着杨国忠道:“杨相国,你口口声声要还朝廷公道,那我来问你,李献忠的败兵到哪里去了,四万朔方精锐现在在何处?你派出去调查官员为何不了了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