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
李隆基出声止住了他们的争吵,他刚才一直在观察李清,见他冷笑不语,知道他已有了对策,便问他道:“李清,你可愿让人证来和你对质?”
“臣无异议!”他也很想知道,杨国忠说的人证究竟是谁?
“那好,朕准杨相国之请。”
片刻,投靠杨国忠的王滔被带了上来,虽然杨国忠已多次给他讲过,但他官职卑微,平生第一次来这种场合,早吓得浑身发抖,跪倒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王滔,原来是你!”李清走到他身边,连声冷笑道:“我批你请假回京探亲,原来你的亲竟是这样探的?”
王滔听到了李清的声音,忽然想起他将自己从军中踢出去,仇恨之火顿生,竟压过了恐惧,他向前爬了几步,重重磕了几个头,高声道:“陛下,葛罗禄人死得好惨啊!”
接着他便将李清如何哄骗葛罗禄人到白水城,又如何点火烧城,将三万葛罗禄人活活烧死,至今白水城还是一座死城,葛罗禄人的白骨尚存,说到惨烈之处,旁边的陈希烈连连咂嘴叹息,看那架势仿佛他要远赴白水城,亲自去给葛罗禄人超度亡魂。
“陛下,你听见没有,这样残忍地对待盟军,将来我大唐何以在西域立足。”杨国忠痛心疾首,他忽然振臂高喊,“陛下,这样的屠夫不能饶恕,臣强烈要求免去他的一切官职,下大理寺问罪!”
“李清,此事你如何解释?”李隆基不露声色地将球踢给了李清。
李清忽然仰头大笑,笑声忽然一收,冷冷地对杨国忠道:“杨相国,请问我为何要杀葛罗禄人?”
“这......”杨国忠无言以对,急向王滔看去,王滔却低着头一语不发,连李嗣业都不晓得,他又怎么可能知道原因。
“李侍郎,皇上在问你呢?”陈希烈接过话头,急替杨国忠解围。
“那我就告诉你们,葛罗禄人已和大食人有密约,将在决战时里外夹击唐军,我不杀它,难道还要敲锣打鼓送他们回老家吗?”
李清的话让所有人都动容,裴宽性急,第一个抢先问道:“李清,你此话可有证据?”
李清点了点头,对李隆基道:“陛下,臣也有人证,现就在兵部等候,可否宣他觐见。”
“准!朕赐他白身,速带进来。”
过了约一刻钟,侍卫们带进一面色苍白的年轻人,他懂得宫廷礼仪,紧走两步,向李隆基大礼参拜:“臣是原石国国王车鼻施之子车多咄,参见天可汗陛下。”
这个年轻人正是在怛罗斯被李清俘获的车多咄,李清早就料到杨国忠不会放过自己,便将他留下来,在关键时给自己作证,为了得到他的配合,李清许诺将来立他为康国国王,车多咄得这样的厚礼,自然也就答应了。
李隆基也大感兴趣,仔细打量他几眼笑道:“原来你就是车鼻施之子,听说你们父子投降了大食,难道是朕亏待你们了吗?”
“天可汗陛下,那是臣父亲一时糊涂犯下的大错,他为此已付出生命的代价,请陛下宽恕他吧!”
李隆基忽然想起高仙芝的屠城,也底气不足地摆摆手道:“此事就不提了,朕来问你,李清说葛罗禄人和大食人有勾结,你可能证明?“
“臣能证明,阿拔斯的叔叔布杜在怛罗斯城内就亲口给我说过,葛罗禄大酋长确实派特使去大食协商过合作事宜。”
“哼!一面之词,谁能相信?”
杨国忠不等他说完,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对李隆基道:“陛下,除非他能拿出证据,否则臣还是坚持己见,要严惩李清,还朝廷一个公道。”
“好一个还朝廷公道!”李清忽然冷笑一声,目光逼视着杨国忠道:“杨相国,你口口声声要还朝廷公道,那我来问你,李献忠的败兵到哪里去了,四万朔方精锐现在在何处?你派出去调查官员为何不了了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李清忽然说出的几句话将杨国忠惊得胆寒心裂,仿佛一脚踏进了万丈深渊,手上、背上、额头上的冷汗一齐涌出,他两腿发抖,牙齿剧烈地上下嗑动,指着李清颤声道:“你、你在说什么?我、我不—明白。”
“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你心里清楚得很,你以为真只有天知地知吗?”李清怜悯地望着他,他忽然转身对李隆基道:“陛下,现在派去调查李献忠案件的人正在回程的路上,只要问他们,是谁派人让他们不了了之,此事便一目了然。”
李隆基盯着杨国忠一言不发,慢慢地,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目光越来越阴森可怕,忽然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准奏!”,!
使郭虚己,最后是工部尚书,但现在暂缺,他的位子由吏部侍郎房琯暂坐。
除了这十几名内阁成员外,周围还坐着一些辅官,比如御史中丞、中书舍人、殿中监、翰林学士等等。
但李清的目光最后却停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使他暗暗震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庆王李琮,他台阶的一个角落里,从李清的角度看去,正好被陈希烈挡着,三年不见,他瘦了很多,倒显得很精神,不过此刻他并没有看李清,而是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折子,那应该是安禄山的述职报告,李清心中不禁冷冷一笑,看样子,李隆基最后是想立长子为太子了。
“开始吧!”
李隆基脸上笑容消失,他从高力士手中接过李清的述职报告,翻开了一页,对李清说道:“昨日下午,朕和几位相国开会商讨了一下,基本赞同你的西扩计划,但有些问题,朕想再明确一下,第一个就是税赋问题,如果出丁为兵便可获得免税,倘若免税人多了,那官府的税赋又从哪里来?你是否考虑过?这是第一,你先回答于朕。”
“臣考虑过,首先免税并非全部土地免税,臣所说的免税只对永业田一块免税,而口分田部分依然要上交租庸,不过是税赋稍轻;其次陛下给安西军定的兵数是七万四千人,既然有了上限,那就不是每户人家都可以出丁为兵,必然有部分人家享受不到免税,这样就有了一部份税源,然后实行军屯,使军粮能够自给;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臣真正的税源是来自于商税、盐税,还有官府自身也成立商行,臣测算过,只要我大唐与西域各国的贸易量能达到开元二十五年的七成,那所收税赋便足以应付日常开支。”
李隆基略略点了点头,问户部尚书张筠道:“张爱卿以为如何?”
张筠微微笑道:“我们户部出去的人,臣自然是放心的,就算是最后没辙,李侍郎也会从河里淘出金子来。”
他说得幽默,众人都会意地笑了,李隆基亦轻轻笑道:“朕倒是忘了他的老本行。”他手一挥道:“这第一条就算过了,你过后将细则拟好交予户部,”
李隆基又翻开下一页,看了一眼裴宽,对李清道:“还有一条是裴尚书提出的,哪就是你的计划里没有涉及到驿站,这是否有遗漏?”
李清一楞,这一条他确实忘了,他急忙答道:“这是臣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