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真身无分文的话,连抄书这活儿都干不了,店家真怕穷到发疯的人拿了他的书去外面卖二手。
那对店家而言,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呢。
秋东买了两刀纸,一块墨,外加一支非常普通的鸡距笔,付了押金后,又花去小四两银子。
在人均五两银子过一年的奇州城,这笔花销真不是普通家庭能承担起的,当然这笔钱放在普通的乌家下人身上,也会让他们不堪重负。只不过秋东临走薅了一笔,才能让他这般奢侈。
拎着满满的收获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往不远处的天桥底下去。
那边儿有街头打把势卖艺的,有摆摊子卖字画的,有沿街叫卖糖葫芦的,热闹的紧。
秋东打算去那儿支个摊子,给人代写家书,勉强赚两个糊口钱。
这是他一早就想好的。
996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体验,但眼下有个唯一的问题:
“还缺张桌子!”
秋东朝四周打量一圈儿,发现墙角有家馄饨摊子生意寥落,老板干活儿无精打采,平地走路还差点儿摔跤,惹得客人大怒,双方争执一番,不欢而散。
他上前和老板商量,花了三个铜板,租对方的桌凳一天。
选一棵大树做依靠,桌椅一摆,齐活儿!
秋东将“代写书信”的大字压在桌沿儿上,就埋头开始抄书。
头顶有树荫,耳边有轻风,四周是人间烟火,秋东很快沉浸其中,任是环境嘈杂,也无法让他动摇分毫。
直到听见有人试探性的喊他:
“书生郎,书生郎!”
秋东缓缓停笔,抬头一瞧,这不是馄饨摊的老板嘛!
老板身子微微前倾,双手紧握,略带几分试探的问秋东:
“可是能代写家书?作价几何?”
一听来生意了,秋东顿时打起精神道:
“自然,一封三文钱!”标准的市场价。
他也打听过,有人按照纸张收费,写满一张纸多少钱,为了多挣点钱故意把信写长,老百姓只是不识字,又不是傻,一回两回看不出来,时日一久,自然知道那是个黑心烂肺的,名声坏了,生意也就做不下去。
这老板当即拿出三个铜板搁在桌上,急切道:
“书生郎,麻烦给老汉的小儿写封信,他从军三年,半年前辗转来了封家书,说是年后有望回家,可这距离他说的半年又过去整整三月,至今不见人影,老汉这颗心就跟在油锅里煎熬一样,生怕他出了什么事。”
秋东提笔,按照老板的要求,问对方可有受伤,人在哪里,缺衣裳不,去岁家里给寄的鞋收到了吗,家里今年给他添了小侄子,母鸡又报了几窝小鸡崽,留着等他回家宰了补身体等等。
写完读了一遍,问对方:
“可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老板连连摇头,满意的对秋东道:
“你这书生郎实在,没有那之乎者也的弯弯绕,以往老汉请人写家书,写的那东西我老汉听的头疼,老汉都担心我家那大字不识的小儿即便请人读了,也不晓得说的是个啥!”
老板满意的拿着信离开,馄饨摊也不支了,收拾东西回家,请人帮忙送信去。
秋东继续埋头抄书,倒不是他真要靠抄书挣一份养家糊口的辛苦钱,主要是他接下来想走的路,手里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不像话。
所以在和书肆约定好的交书日期到来前,秋东要抄够两套书出来。
一套给书肆,一套留给自己。
索性他速度够快,在交书日期前一天正式完成。
这回是书肆老板亲自出面验收,他对秋东抄的书很满意,不用秋东提,主动道:
“老朽这里还缺一套启蒙韵律,虽然难度不及四书五经,但因为要的急,价格都好商量。”
秋东却并未直接答应,很诚恳的跟老板讲:
“您也知道再有两月就是县试,在下得为县试准备,真抽不出这个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