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忘前尘 > 120140(第29页)

120140(第29页)

“我要去打仗。”他说,“这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了。”

孟琅默默地望着他,这一瞬间,他竟然不想答应孟琼。他害怕孟琼步大哥的后尘,可他没有任何理由阻拦孟琼。他们是徐风的贵族,是徐风的臣子,他们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在这片土地上,为徐风献出生命是贵族的义务,也是臣子的美德。

除此之外,孟琅还明白对弟弟来说出战有着更深的意味。

那桩杀人案毁了他,这场战争则会让他重获新生。

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作为他的哥哥,孟琅应当鼓励他。可他凝视着弟弟执拗的眼睛,悲哀地意识到自己不愿意让他上战场。他越是明白自己必须答应他,越是不舍得孟琼离开,最终,他挤出一个难看的微笑,说了他应当说的正确的话:“我知道,你不愧是孟家的子弟。”

孟琼笑了一下,羞愧的,难堪的,轻松的。他唇下那颗痣又灵活地跳动起来,像蝴蝶一样翩跹。

“谢谢你,哥。”

兄弟俩颇有默契地对家里的两个女人隐瞒了这件事。直到孟琼出征,孟瑗才知道他要去打三王。她惊愕地坐在那,慌忙叫下人备马车,当马车飞驰到城门时,军队已经成了天边一溜黑云。她怔怔地望着那黑云一点点滑下地平线,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在伤心。

她本以为,自己已经恨孟琼恨得无以复加了。她觉得他是块不成钢的废铁,看不起他的轻浮浪荡任性妄为,可是,说到底他是她弟弟,是她一母同胞的弟弟啊。

廣野唯一对这次战争毫无反应的是岳遥碧。无论是她大哥出征,还是孟琼出征,她都毫不关心。自从退婚后,她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人感到怨恨。她恨父亲轻率地答应了孟家的提亲,恨大哥自作主张替她退婚,恨孟琼做下丑事,恨孟琅迟钝不化,她甚至恨孟瑗——她为什么不阻止那荒唐的提亲?

她感到自己的整个一生都被毁了。被退婚的污名将如附骨之疽纠缠她的余生,从此她在廣野再不是最高贵的小姐。她沉溺于怨恨之中,不能够再关心其他的事情。此时此刻,她甚至觉得就算廣野被长明攻破也无所谓。要是那样,大家也就和她落到一样的境地了。

岳夫人不知道女儿心中的怨望,仍竭尽所能地关照着女儿,陪伴着女儿,不许下人们谈论一切不好的事情。于是,外界的一起离岳遥碧越来越遥远,而她也它们越来越漠不关心。她心里总是暗暗幻想某天死去,好像她的死是一种报复,能让那些伤害她的人追悔莫及。不过,她其实已经没有勇气再上吊了。

死太疼了。脖子差点被勒断的痛苦,她实在不愿意再经历第二次。然而,目前这样无聊的日子,与死又有什么区别?

当岳遥碧在迷茫与痛苦中一天天捱着时,孟琅复职了。出人意料的,他的复职并不受人欢迎。战争没有结束朝廷的割裂状况,反而让两派的对立愈演愈烈。余太尉的离去使得支持他的人越发警惕,害怕遭到岳度时的报复,孟琅复职则被他们视为岳度时将要反扑的信号。

恰巧,这时廣野产生了一个谣言。即,三王叛乱是岳度时和孟诚的过错。谣言含沙射影地暗示惠王失去爵位和北地王被杀害与这两位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觉得那群匪徒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掠夺北地王的宅邸,全是因为有人给了某种保证。

当孟琅听到这些流言时,他简直快气疯了。即使是岳度时也无法对这些流言无动于衷,可如果他在廣野大肆搜捕传谣者,反倒显得自己心虚,如果将这件事交给别人,他又难以放心。思来想去,岳度时将这件事托付给了孟琅。

“杀人莫过于诛心。”岳度时沉痛地说,“值此国家危亡之际,居然散播此种流言,其心可诛!”

“我一定会弄清楚究竟是谁在污蔑您和父亲!”孟琅信誓旦旦地说。他积极投入抓捕之中,仔细询问每一个议论这件事的人。然而,他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流言生长于暗中,卑鄙又狡猾,温声细语的询问揪不出它的根,只有拷打和审问才能让人吐露实言。

孟琅是个善良的人,比这更要命的是他还天真,他居然以为只要自己讲明道理,接受审讯的人就会交代真凶。

他错了,错得离谱。那些以谣传谣的人要么一进大牢就吓得六神无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认识的人的名字全部吐出;要么将责任推及他人,比如说他的仇家;那些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则更糟糕,他们干脆宣称自己也不知道是从哪听来的,还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孟琅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他就算生气到了极点也想不到用刑。他虽然上过战场,可心肠却没有一点变化,还是那么软。

既然查不出流言的源头,岳丞相就只能堵住众人的嘴——这是最糟糕的办法,因为这无异承认了谣言。然而无论如何他也不能让这些流言扩散出去。他清楚他有多少敌人,要是让他们借着这流言把自己拉下台,丞相之位就会落到一个无能之辈手中。

岳丞相认为这些流言八成是他的政敌弄出来的。他相信这应该不是余太尉的意思,因为那个老头虽然顽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如今正是徐风上下理应团结一心抗击长明之时,那老头不会不识相地给他下绊子。不过,他也相信那些支持余太尉的人完全没有太尉本人的头脑,那些蠢货是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干出这种蠢事的。

正好,他对朝廷中几个尸位素餐的大官不满已久。既然他们这样不识大体,岳丞相也不再手软。他在短短一个月内以精妙的手段让徐风王接连免去三个余派的官员,并让支持他的人接替了他们的位置。其中就有孟琅。御史大夫在抗奏无效后,愤而归家,自此,朝廷成了岳度时的一言堂。

孟琅对这超拔的升迁并不感到喜悦。他如今已是九卿之一,徐风史上少有如此年轻的九卿。站在这位子上他觉得太高,太险,要是往常,他绝不会接受这引人非议的任命,但如今他知道自己必须站上去,竭尽全力去辅佐岳度时。

在表面的一团和气之下,孟琅也能感觉到别人对他的不满,以及对岳相的不满。这种不满虽然被岳度时一时压了下去,却像水面下的暗流暗暗积聚着,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掀翻岳度时这艘大船。孟琅感到害怕,他无比希望战争能快些结束,可仗一天天地打下去,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时,朝廷收到了余太尉的急信。

第139章三王(二)

余太尉虽然只有九万兵,却宣扬廣野派出了三十万大军,他手中的军队铺成了三路,令儿子和孟琼竭力进攻。几次交战后,余太尉成功地吓住了三王,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倘若朝廷不及时增派援军,三王迟早会看破他是在虚张声势。

于是,余太尉向朝廷要求援军。

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让岳度时万分为难。他问孟琅:“我们现在还能调多少兵?”

“除去留守廣野和地方的军队,还能调一万人。”

“没有更多了吗?”

孟琅在心中默算了一下各地的户口,说:“三天后,丰州征的两千人将抵达廣野,半月后还有南边四城的一万一千人。再之后,就是乌池、宁城、牧同等东三城的人”

“这一万多人最快什么时候能到?”

孟琅斟酌了一下,说:“十天。”

“把禁军调两千人。”岳度时说,“先把这一万四千人给余太尉,剩下那一万一千人让他们直接去北边。”

“让谁押送这些士兵去?”孟琅说,“若是普通百姓还好,可禁军多是贵族子弟,恐怕不会轻易听命于寻常军官,须得选一个有名望有身份、镇得住他们的人才行。”

“你觉得谁合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