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知道,船运一起,等着吧,刘挽定又要大赚特赚了,一眼扫过刘挽身后,“别的礼物?”
“第四份礼物,蒙各家不弃,齐心所成,是一副勘舆图。请父皇过目。”刘挽待要上前接过厚重的舆图,霍去病先一步上前,华刻一道,两人费老大劲才把舆图打开,刘挽解释道:“大汉自建朝以来,对各地山川河流,地势要害,只按秦制。当家作主,不知家中情况,那怎么行。诸子百家合力,前往各地各处,查查各地,绘制成图,这,标注清晰明了,包括南越、东越等地,朔方城一带是由我来绘制的,算是我负责的一带。”
听到这儿,刘彻的眼睛亮闪闪,当家作主不知道家里的具体情况,何尝不是刘彻心里的一根刺,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忍受这种失控感。刘彻无法,须一步步安排,现在
父女对视一眼,刘彻望着刘挽是无法掩饰的满意,“让朕看看朔方一带。”
别的地方都能放一放,朔方断然不能放。
“陛下,在这儿。”霍去病手里拿着图的一边,指出朔方的位置所在,刘彻所无法忽视的何尝不是朔方标注的地方外,一片宽广的土地。
“朔方城外,匈奴群居之处,看到了吧?他们是绝对不可能放弃我中原大好山河。在他们的眼里,大汉是他们心之向往所在,大汉的土地,粮食,财物,女人,都该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朔方城在,保长安之宁,然朔方之宁呢?这些年朔方城一边建,一边遭受匈奴不断的袭击,守城不易,建城不易。”刘彻再清楚不过,刘挽能把朔方建起,更能将朔方城治理井井有条,成为大汉粮食的中转站,极其不易。
“守卫边境的一众将士皆不容易。能为我大汉抛头颅洒热血,甚幸。”刘挽断不敢揽功,守卫在边境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为大汉付出,纵然无名,谁都不能抹去。
本来因为刘彻似要将功劳全都归到刘挽头上有些不喜的人,听清刘挽的话后又觉得,嗯,长公主并无意同他们争功,知他们的辛苦努力,不错不错。
刘挽其实在军中的印象从来不错。药包,酒精,救了多少人的命,除了当年推辞过药包的李广部下,剩下的人每每提及药包一事,无一不竖起大拇指对刘挽赞许有加。
“我大汉的将士,你们立下的功劳,朕铭记在心,大汉子民铭记在心,后世也会永远记住是你们击溃犯我大汉之匈奴,卫我河山。”刘彻何许人也,刘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马上对众将士给予肯定,他们的功劳,会有人记下的。
“父皇既然说起后世定会永远铭记我们的将士为保大汉的付出,正好配上我准备的最后一份礼物。”刘挽顺势将第五份礼物送上来,一盒子的书,上面并没有作序,空白的封面让刘彻无从了解此书的内容。
刘挽道:“古有《尚书》,孔子作《鲁氏春秋》,皆言微言大义。今,父皇既设太史公之位,志在记载帝王之事,儿自作主张,借藏书楼之便,集一群志同道合之人,以集各家所记的资料,着以修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小有所成,从三皇五帝之始,至于当朝。前朝诸书,父皇可阅,关于父皇的记载,依规矩,父皇莫看。”
说到这里,刘挽和刘彻对视,刘彻眼中更是狂热,修史,修史啊,听听刘挽那句话,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好,说得好。你们都看看书修得如何?”刘挽做事,不做则已,做,必须得想方设法做到最好,藏书楼,不仅是藏书让人阅书的地方,更会是天下人才汇集的地方,借这样一个地方传播知识,也可以用来汇集各方人才,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前进。
谁人听着刘挽那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不得细细品味,万分的认同刘挽这句话说得好,非常的好。
刘挽接受到不少人狂热的目光,默默的和唐太宗道一句抱歉,她那么一借用,待到以后他再想另一句吧。
几位大臣都上手拿起刘挽奉上的书仔细查阅内容,不看还好,一看,哎哟,都停不下来了。刘挽看他们一个个看得如痴如醉的,赶紧上前从他们手中抢回。
“长公主。”汲黯被夺了书,那叫一个依依不舍。一脸的意犹未尽要同刘挽抢的,可惜刘挽背过身,完全没有一丁点抢回来的可能。
“修史,公正公平,不掺假。诸位都是有所见识的人,这些你们所知的人,写得算公正吗?”刘挽从旁人手中抢回,独刘彻手里的没动,刘彻半眯起眼睛望着刘挽,似在考虑,我这个女儿借着修史又要做甚。
很快,刘彻会知道的。
此时的刘彻且耐心的等着。
汲黯方才看了几篇道:“公正。但不知其中所记载之事,经过勘查吗?”
“结合各家的记载,去往各地查看志铭,墓铭,毕竟年代久远,有些怕是早已失传。正因如此,为防后世皆不知前人之事,以令我等后人不知根源之始,文化之兴,当以著书立说,流传后世。文化之传承,诸位想必知道此事何重吧?”刘挽昭示她的想法,也希望能得到众人的认可,眼下她做的事,该得到众人的支持吧?
“长公主睿智。”汲黯感慨无比,刘挽忧国忧民不说,更有远见,听听刘挽的话,谁不得认一句,为长远而谋,不过如此。
“文化璀璨之时,当属诸子百家,正视文化传承之朝,始于父皇,父皇以为如何?”刘挽终于是把目的抛出来了。刘彻最喜欢的正是可以由他来开创的局势,刘挽是一字一句都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是以,你有何打算?”刘彻合上书问。
刘挽骄傲自信的昂头,道:“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以令后世知我大汉不仅重视治国安天下,更重民生。”
引用《永乐大典》宗旨,想必很难不让人心动。尤其是刘彻。
“这个主意不错。前人未有之事,我大汉始之,召各家一道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刘彻意动无比,凡是能让他有别于旁人的法子,有何不可?
公孙弘和汲黯都附议之,很是以为此事可行。
刘彻的视线落在刘挽身上问:“既然有主意,想是连人选你都有了?”
“知我者,父皇也。主持修著此书的更是留侯花禄夫人。儿以为,一事不烦二主,修著各家之书,不如继续让她来。”刘挽确实有人选,且认为非她莫属。
“不可。”刘彻意识到刘挽说出的人选是一位女子时,留侯,张良之后,她的影响力是不小,当初刘彻把人选入宫教女儿,对她算是有所了解,下方有人迫不及待的提出反对意见,“著书立说是为大事,岂能由女子出面。”
“不巧得很,提出收集整合各家典籍的我亦为女子。我以为,天下人才,比之性别,更重要的是才能。花夫人纵然作为女流之辈又如何,此事好与不好,大可以请世间大儒一阅评之。容我再提醒一句,此书非为花夫人一人所编纂,合各家名士而为之。”刘挽平静的陈述一个事实,最后扫过反对的人,“要不,你们比比学识?看看你有没有资格对他们指指点点?”
明明没有任何波动的语气,谁都能感受到刘挽的坚持,以及对某些人的不屑。
“陛下。”比,没本事的人万万不敢比,做主的人是刘彻,刘彻问:“公孙弘,汲黯,你们觉得呢?”
刚刚两人拿着书看得那叫一个爱不释手,眼下该他们说话的时候赶紧开口吧。
没想到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望向刘挽,刘挽歪头冲他们挑眉。
“陛下,男女各司其职,此事不如另择旁人。”公孙弘张口,说出口的话是让刘挽并不喜欢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