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于汉史的记载是他与陈豨商议谋反被诛,但究竟是否反叛,是否欲袭吕后太子,多年来争论不休。
汉官方盖章其谋反。司马迁记录的谋反过程是这样的:
陈豨作为代相领兵守边,防范匈奴。他去和韩信辞别,韩信拉着他的手叹息,表示你有兵,有陛下的信任,如果有人告发你谋反,天子第一反应是不信,但多次告发就会征兵讨伐了。我在中央协助你,这样便可成事,陈豨很清楚韩信多牛,当即大喜答应。
陈豨其人,钦慕信陵君,也学着信陵君养门客,养到什么程度呢?他出门随行宾客有一千多辆车子,把邯郸的官方接待所都给住满了。看到的人大惊,跑去告诉刘邦其宾客之多,再加上陈豨在外独掌兵权,就问你拿着老板的兵,还背着老板养这么多人是想干嘛吧。
老刘能放心就有鬼了,当即着人开始查,陈豨很惶恐,也行动起来,串联其他诸侯王。
怀疑的种子种下就无法抹消,刘太公死,天子召陈豨进京,陈豨称病拒之,不久后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亲征讨伐,韩信托病不从,与家臣设计诈诏赦罪犯,欲袭吕后太子,被告密,吕后萧何设计杀之。
《史记》《汉书》与同时代的私人作品《楚汉春秋》对其过程的记载比较一致,基本认为从假王事件开始,君臣两人的矛盾便不断加大,等到韩信降为淮阴侯被囚长安,便抑郁欲反。
其余可考的遗留痕迹,当时有个叫栾说的,是淮阴侯国舍人,韩信下属。没有任何功劳和特色的一个人,因其告淮阴侯韩信谋反,封慎阳侯,食邑两千户。
韩信谋反说便以这个人为锚点,认为封侯非小事,若无前因无法编造。
这一派别的观点是韩信确实不安分,皇家杀了也就杀了,至于找个舍人出来封侯把戏做得更周全么?刘邦能对臣子破口大骂,用儒生的帽子便溺,吕雉能把大臣剁肉酱,这两口子怕啥啊,根本不在乎身后名的,干了事儿还要遮掩?】
班固颇为认可:“高祖定天下时功臣者众,如韩信、张耳者,皆裂土封王,南面称孤,高祖不满其势,其心内难安,日久生叛逆怨憎之情,最终反叛,此事古来有之,不以为怪。”
·
李东阳摇头:“韩信之罪,唯独请假王、增援不至两件罢了,不是做臣子的本分,谋反一事,实乃子虚乌有。”
【认为他没有谋反只是被找个理由杀了的人也很多,大部分人认为《史记》关于这一段的记载有点扯,怎么看都不是韩信干出来的事儿啊。
就像与陈豨谋这一段吧,大家觉得这说的话就很ooc,后面做的计划也不太符合人设。谋反这种事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结果他俩先秘密谈话,后面韩信又和家臣商量,商量完了还没有立刻实施,给了别人告密的时间差。
作为兵仙,难道不明白“兵贵神速”的重要性吗?整个计划看上去错漏百出,和韩信的个人能力根本搭不上边。
还有一个因素,韩信性格之犹疑。
前面说过,韩信在军事方面的天才与政治方面的无力几乎缠绕其一生,前期他对刘邦表皮下的冷然并无察觉,钟离眜死后困居长安,他大约确实心灰意冷,屡屡称病,但并未彻底放弃幻想。
就像下属劝说他他却惦记那些薄恩,未曾自立也未曾增援;像刘邦伪游云梦,他不敢来见又自以为无过,他在战场上如何果决,在这些事上便如何犹疑。
韩信放不下那些幻梦。
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
陈豨谋反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他诸侯王也蠢蠢欲动,最后波及范围很大。
韩信死,与他同名的韩王信反叛攻汉;
征陈豨时天子要求梁王彭越发兵,彭越只出兵士,自己称病在家,后被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吕雉介入,夷三族,将其制成肉酱分发诸侯;
燕王卢绾勾结匈奴与陈豨,后归匈奴;
淮南王英布谋反,被诱骗斩杀。
至此,有权势的异姓大诸侯王只剩长沙王吴臣,再也无法起什么波澜。
我们提及的那位被吕后介入,夷三族制成肉酱的彭越,他的死在《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
捕梁王,囚之雒阳。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有人举报彭越谋反,刘邦很快把他抓了,囚禁于洛阳,后面又赦免谋反罪行,废为庶人赶到蜀地的青衣了。吕雉觉得不太行,和刘邦说彭越是个牛人,这种人留着流放去蜀地后患无穷,谁知道会不会再造反?不如把他给杀了,你不干那就我来。
刘邦默许了。于是,吕雉让彭越手下的舍人举报彭越又要谋反,下面大臣很快跟上了,上奏请求诛族,刘邦批准,大家很痛快地把彭越三族杀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