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隆万盛世TXT免费 > 第1285章 1375驿递(第2页)

第1285章 1375驿递(第2页)

“那些御史是什么意见?支持还是反对?”

魏广德好奇问道。

“反对的有两个,支持的有三个,其他的还没想好。”

劳堪马上就答道,“反对的认为破坏祖制,和礼部里现在反对的意见差不多。

支持的则认为这样做能彰显朝廷对农业的重视,应该尽快执行。

毕竟大家都是从地方上一步步考上来的,没人会忽视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太祖开国就极重视农业,现在陛下不每年也要参加春耕礼,足可见劝农司的重要性。

特别之前你让劝农司给京城各家送去一批番薯,大家吃着还都觉得好吃,又甜又香。

对了,当时我不在京城,衙门里分番薯可没收到,是不是该安排给我补上。”

“你又不是没吃过那东西。

再说了,现在种植园里似乎也没多少番薯了,之前收获的除了分外,其他的研究如何储存,但是都坏掉了。

到现在,扩大种植番薯,还得靠番薯藤,听说吕宋那边气候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他们直接把番薯切成小块就能种地里。”

魏广德叹气道。

“储存时间短是吧,这个我倒是也听说了,挖出来两、三个月内吃掉还没事儿,三、四个月吃不完就会坏掉。”

劳堪说道。

“给张科的信送出去没有?”

魏广德忽然问道。

“已经通过驿递出去了。”

这时候运河处于半停航状态,只有南下的船只,没有北上漕船。

不过,对于商家来说,若是有南送的货物,也早就出去了,自然没有老乡能顺便帮忙把信带回去。

不过都是官员,通过驿递,把书信送到九江府,再有九江府官差送到张科手里也是可以的。

虽说有公器私用的嫌疑,但驿递放那里,不用也是闲着。

不过明朝建立了庞大的驿递系统,但是仅用来传递官府公文、急件,多少感觉有些浪费。

明朝时期,驿递系统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明初建立了详细的驿递法令,规定了驿卒的管理和物资的调度,驿站、递运所、急递铺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驿递网络,确保了国家政令的高效传递。

快马加鞭传文书,驿站来往皆官客,就是大明驿递的主要工作职能。

“你说,有没有可能让驿递如前朝那样,也接受民间书信、少量货物的运输传递差事儿?”

魏广德忽然问道。

驿递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驿递还只是一个雏形,叫“馹传”,尽管这个时期的交通方式和通讯工具还相当原始,但类似驿传的方式已经开始显现。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驿递系统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覆盖全国的驿道网络,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政法律,名为《秦邮律》。

这部法律详细规定了驿传的具体流程,比如文书传递的时限、交接方式等。

可以说,秦朝的驿传系统是古代邮政制度的奠基石。

当时的驿卒要求极为严格,他们必须年轻、强壮,且诚实守信,每份文书都需要密封好并加盖印章,防止泄密或私拆,驿卒们肩负着极大的责任,若传递文书有任何差错,都有可能受到严厉惩罚。

到了汉朝,驿递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汉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密集的驿站网络,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驿站的数量和密度极大提高。

这些驿站不仅仅用来传递文书,还承担了官员和货物的运输功能,汉朝还引入了“驿券”制度,官员出差时必须持有驿券,类似于今天的通行证。

汉朝的驿卒们也有了统一的着装,他们戴着绛红色的头巾,穿着套袖,远远一看就能认出他们的身份,而这种统一的制服设计和后世快递员着装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便识别,也让驿卒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具威严。

到了唐朝,驿递系统不仅服务于国家政令的传达,也开始向民间开放,商人和普通百姓也开始依赖驿站进行货物运输和通信。

到了宋代,驿递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化,中后期也允许民间文书附递,普通百姓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信件,解决了民间通信的需求。

这一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民间的交流,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