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窥光正文第56章母系氏族社会的体制及管理体系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本书往下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给大家普及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知识。要掌握事物演变规律和结果,我们必须掌握事物的内在机制和作用因素。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经历最早的社会形式,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形式,因此要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我们必须掌握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文化内含。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那些以古越族一脉相承的古老民族是研究母系氏族社会机制及制度的最好文化标本。在这里我们将以中国南方的傣族、壮族、布依族等仍然保留着古泰族和古越族文化风俗的民族,以及将曾经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出现过的氐族、羌族、匈奴、鲜卑、契丹、突厥等北方古老民族,作为研究人类最早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标本。因为人类的人类早期文明是由这些古老民族传播到世界各地,搞清楚这些古老民族的社会形态和文明方式,我们才能清楚世界文明本来面目和发展轨迹。
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等地区是人类社会和文明中心,在大迁徙之前,这里至少居住着人类90%以上人口。大迁徙发生后,迁徙人类才将人类文明带到世界各地,从而出现了世界各地的文明现象。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等地区仍然保留原来的社会和文明方式在继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东南亚、中国广西及云南等古老民族的原始社会及文明状态,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类早期的社会及文明状态。
通过对东南亚、中国广西及云南等地区原始社会残留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母系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是:只有女性具有家庭、家族和部落的财产权、裁决权和管理权,男性只是女性的附庸,没有财产和权力。
母系家庭形态:家庭是母系社会的最小社会单位,家庭里往往只有太母、祖母和母亲等家长,家庭的财产和权力有家庭长老管理;家庭的男性长辈有固定或者不固定的多名,一般被成为濮pu、伯bo、苏su、季ji,这些男性长辈也可能是其他母系家庭的男性长辈。
母系家族形态:母系氏族社会普遍推行表亲方式的近亲婚姻方式,以及严格的种姓管理制度即任何人都只能选择种姓内部成员进行婚配,否则将被逐出家庭和家族。因此,早期家族是一个由多个家庭组成的血统和种姓纯净的大家族。家族的财产和权力由家族母系长老会的推举的女性族长管理。因此世界最早的种姓制度出现在东南亚地区,而非印度。
母系部落形态:一般部落由数相同种姓的家族组成,这些家族往往定居生活在同一个地区,部落通过协商会盟方式组建,部落简称孟me
g。孟相当于汉语的盟,泰国语称国家为me
g。壮语第二人称代词“你”读音是me
g,在弱肉强食的原始时代,能够当面谈笑风生的人,肯定是自己人,在那个时代自己人只能是“本孟人”,否则将被视为敌人,壮语称呼第三人称“他”为敌di或者die,他她往往都是指那些情况不明的局外人,在那个时代情况不明的局外人往往都是敌人。
母系部落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管理系统,由孟中央长老会选举盟主进行管理,盟主组建内阁和最高衙门管理全盟的土地资源、防务及外交,以及全盟生产、生活、立法和司法等。孟分为若干个分区衙门进行地方管理,地方衙门称为召zao,召主要职责是召集地方民众头领开会传达盟主和孟部指示和命令,负责该地区征兵、税赋征收、劳役征用,负责地方司法和社会管理。
早期母系部落都推行男女分居管理,设立男营村寨和女营村寨,并进行男女劳作分工,一般女性负责山林采集、制陶、酿酒和农业劳作,男性负责工具制造、武器制造、打猎、捕鱼、建房、修路、服兵役、服劳役、嫁入女家为伯、派往女寨为郎、带领部属到孟外独立谋生和发展。
在部落社会里,也有专门从事教育、宗教、商业等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是本部落的男女自由民,一般外族人不能涉足这些行业。
当然,劳动条件和环境恶劣的工种,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让外族人或者奴隶来干。根据我们调查,古越族与古泰族分离后不久,古泰族社会首先进入奴隶制社会,这是我们从泰国语与壮语的一组语言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壮语称呼“手”为冯fe
g,称呼“脚”卡kaga;泰语官方语言称呼“手”为me,称呼“脚”逃tao,泰国乡下对手脚的称呼与壮语相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泰语称呼奴隶为卡ka,就是脚夫和苦力的意思;而称呼助手和副官为fe
g,因此为了避免交流时产生误解,泰语只能给手脚从新命名,而壮族人的先祖古越人办事喜欢亲力亲为,他们不要奴隶和助手,因此他们将手脚的古老称呼保留至今。
在漫长历史演变中,部落逐步发展成严格意义的国家,但是人类的文明只能产生于那些人口众多的相对富裕的村庄、城市和国家等人类定居发展的社会里,能够最终产生大量人口、建立社会的民族,肯定是那些掌握农业和畜牧业技术,能够生产足够食物的农耕民族。
古越族是人类最早系统掌握农牧业技术的民族,而氐族是古越族移民到松潘高原后发展而成的农耕民族,因此对氐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沟、平武、松潘境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
根据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记载,氐人属于农耕民族,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语言、风俗和文化等方面以古越族相同,由于氐人的居住地与古巴国相连,因此史学家也称他们为“巴氐”。
盍稚hezhi是一个古越语单词,以“盍稚hezhi”对应古越语单词是“河池hechi”,在古越语中“河he”指动物的咽喉,“池chi”指黄牛,因此“河池hechi”的原意是黄牛咽喉,引申意思是“咽喉要塞”,同时,黄牛车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因此黄牛特别得到古人崇拜和爱戴。
目前在古越族直系后裔壮族的居住地广西北部也有一个地名叫“河池”;在氐族故地,今甘肃南部徽县银杏树镇银杏村有“河池”地名的古驿站。这些以“河池”命名的地方都是山河阻隔的交通瓶颈,也是具有军事防御价值的咽喉要塞。氐人自称“盍稚”,说明氐人是古蜀国或者古巴国派往该地区驻守军事要塞的古越族军民,氐人即是边防军,也是垦荒团,氐人在这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高原高寒农业和养殖业。甘肃南部徽县至略阳一线古道是天水等河西走廊重镇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嘉陵江的源头地带,因此氐人控制这里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进入四川地区的交通要道。
考古氐人古墓发现,氐人采用原始萨满教的“卷曲葬法”即草席包裹如胎儿般卷曲的身体下葬,陪葬品有青稞、小麦、大麦、猪、羊、酒等食物,还有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各种墓葬中的葬法和陪葬品基本一致,没有贵贱之别。这说明氐人社会是一个相当平等的公社式社会。
在东晋时代氐族仍然完整保留着古越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他们一直保留着他们农耕民族生活和劳作习惯,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在所有的农耕民族中,他们是北方农耕民族中最先执行“男耕女织”分工和劳作方式的民族,同时氐族人有规定男性具有为本族义务劳役,从事畜牧、开疆扩土、防卫、作战、外交、贸易等事务,充分利用劳动力,解放男性,提高男性地位,在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氐族的经济、人口和文明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不仅粮食满仓、牛羊成群,而且他们同化居住在他们周边地区游牧民族、狩猎民族等,氐族人不仅给这些民族传授农业和畜牧技术,同时,还将纺织、制陶、木工、冶金、建房等技术教给这些民族,同时将自己发明独轮车、牛车,以及便携住房帐篷、敖包等制造技术传授给其他游牧民族,在古越语中蓬pe
g或绷be
g,都是对单层布料的称呼,氐族人也称呼布料为绷be
g;敖ao即汉语中的“袄”;越南语“奥戴aodai”中“奥ao”即绒布或者加棉厚毡,奥戴aodai指越南的女性连衣裙,古越族是越南民族的主体,因此奥ao这种具有防风保暖的厚实毡布是氐族人提供给北方游牧民族的物资之一。
这些旅行和游牧装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游牧民族生存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氐族在游牧民族中的地位,以及氐族开疆扩土建立殖民地和农牧区的能力。
随后,氐族人联合羌人进入河西走廊地区、蒙古草原、大兴安岭地区等,形成后来深刻影响中原地区的匈奴族【在古越语中匈xio
g是熊xio
g的意思,有强壮和勇敢的含义;奴
u与古越族的侬
o
g谐音,侬在古越语中弟弟的意思,而bi或者bei是哥哥、大哥、大君、君主等意思;而贝浓bei
o
g在古越语中是兄弟或者姐妹的意思】、鲜卑族【鲜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