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1郑夏结盟(第3页)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1郑夏结盟(第3页)

首先,薛收认为,绝不能让王世充、窦建德联合在一起。唐军围攻洛阳数月,王世充损兵折将,城中粮食几乎耗尽,破城指日可待。倘若郑、夏一旦联合,窦建德将会源源不断,从河北向洛阳转运粮食。只要有了粮食供应,王世充便会下定决心,死守洛阳。那样一来,唐军攻克洛阳,就会增加许多难度。

如何才能摧毁王世充、窦建德之间的联盟?薛收提出了一个方案,分两步走。其一,留下主力部队,继续与王世充周旋,围困洛阳;其二,由秦王李世民亲自率领精锐,长途奔袭,进据成皋,阻击窦建德的大军。灭掉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就等于彻底灭掉了王世充最后的希望。届时,洛阳定能不攻自破,还可以将王世充、窦建德两股强敌,一网打尽,来个一锅端。

总而言之,无论是郭孝恪,还是薛收,都是积极主战,建议兵分两路,一边继续围困洛阳,拖住王世充;另一边,突出奇兵,进占成皋、虎牢关一带,伏击窦建德的十余万精兵。显然,李世民是赞同这个方案的。不过,唐军内部,也传来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力主撤兵。

建议撤军的一派,主要以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老臣、老将为代表,他们一向主张稳扎稳打,反对冒进。所以,萧瑀、屈突通、封德彝三人,一致认为,洛阳久攻不下,窦建德又与王世充联合,情况对唐军极为不利。此时此刻,唐军应该退保新安,暂避敌锋,养精蓄锐之后,以利再战:

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两种意见,一边主张兵分二路,一边则主张撤出洛阳,摆在了李世民面前,供他选择。负责地讲,这两种意见,都不失为良策。主战的观点,是出奇制胜的险招;而退保新安的提议,也是步步为营的稳妥之策。接下来,就是要看,李世民如何选择了,是继续打下去,还是引兵撤出洛阳。

要么说,李世民毕竟久经沙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的思维不同于常人。思来想去,李世民最终决定,采纳郭孝恪、薛收等主战派的意见,拒绝从洛阳撤兵,将这个仗继续打下去。

李世民认为,此时绝不能撤兵,一旦撤兵,势必前功尽弃,大唐统一中原,也将遥遥无期。分兵伏击窦建德,虽然看似非常冒险,但也是险中求胜的奇谋。只要能够打败敌军,攻下洛阳,这个险还是值得一冒的。于是,李世民决意分兵。并且,李世民又将自己的作战意图,详细地向众将佐解释道:

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

这段话,充分展现了李世民的军事思想。作为一军主帅,李世民具有统筹全局,纵横捭阖的眼光,他一眼便看透了战局。多年的戎马生涯,让李世民时时刻刻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李世民看来,王世充目前主力折损,粮食耗尽,坐困洛阳孤城,不足为虑。只要唐军继续对洛阳围而不攻,困也能把王世充困死。所以,王世充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

至于窦建德,李世民分析得更为透彻。不要看窦建德此次带了十几万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声势浩大。实际上,窦建德也已是强弩之末。在此之前,窦建德刚刚率军,击破了孟海公所部,整个部队难免会产生轻敌的情绪。再者,窦建德救援洛阳,千里行军,士卒必定十分疲惫。

十余万夏军,骄惰疲惫,正好为李世民营造出了歼敌的战机。更令李世民感到万幸的是,窦建德率领十余万大军,来援洛阳,驻兵于成皋,并没有发兵攻打虎牢关。先前,唐军已经从王世充手中,夺下了虎牢关。那是因为,李世民深知虎牢关的重要性。然而,窦建德初到洛阳,却没有攻打虎牢关,无疑帮了李世民一个大忙。

正是因为窦建德的这个疏忽,才让李世民想出了一条对付窦建德的妙计。什么妙计呢?赶走窦建德前面,率领精锐部队,抢占虎牢关,扼其咽喉,伏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倘若错过了这个机会,窦建德突破虎牢关,与王世充合兵一处,夹击十万唐军,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换言之,只要在虎牢关提前设伏,灭掉窦建德的这股援军,就等于断了王世充最后的念想。到时候,洛阳内无可战之兵,外无救援之军,王世充就只剩下投降一条出路。这样一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能被一举消灭。河南、河北也可尽成李唐囊中之物,统一中原,也将成为现实。

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李世民最终决定,兵分两路,留下唐军大部分主力,继续围困洛阳,将王世充压制在城内;而后,李世民亲率一支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抢占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

然而,屈突通等军中老将,依旧觉得此举过于冒险,还是稳妥为上。因此,他们仍然向李世民进言,建议暂时将大军撤出洛阳,解围据险,静观其变。说白了,还是原来的老生常谈:撤军。李世民当然不能同意,想都没想,直接否决了屈突通等人的建议。他决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

打定主意后,李世民立即开始调兵遣将,对唐军各部进行部署,下令“中分麾下”。为了更好地完成破郑灭夏的作战任务,李世民将唐军分成两部,一部由老将屈突通辅助齐王李元吉,率领唐军主力,继续围困洛阳城;另外一部,则由李世民亲率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东出虎牢关,截击窦建德大军。

此前,武德二年的时候,齐王李元吉由于守城不力,不战而逃,致使太原失守,河东陷入一片战火兵燹。丢失了太原,使得齐王李元吉在唐朝国内,声名俱丧。所以,自从丢失太原后,唐高祖李渊便一直没有让李元吉再次领兵。所以,此次攻打洛阳,李元吉跟随二哥李世民,一道出征,实际上也就是跟在李世民身边打打杂。

虽然,李元吉也参与洛阳之战,但李世民心如明镜,自己这个弟弟,有几斤几两。故而,尽管李世民命他围攻洛阳,却不可能让他独断专行,留下经验丰富的老将屈突通,作为副手,辅助齐王。实际上,如何用兵,如何围困洛阳,李元吉根本不懂,一切也只能仰仗屈突通了。

留下李元吉、屈突通率领主力,围困洛阳,其主要目的,就是牵制住王世充,不让他从洛阳出兵,与窦建德会合。只要不让王世充率兵出城,唐军主力围城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与此同时,李世民的任务,亦是无比艰巨,他要亲率三千五百玄甲军,前往虎牢关设伏,截击窦建德十余万大军。

如此看来,两路唐军,各有分工,且互相配合协作。李元吉、屈突通围困洛阳,李世民奔袭虎牢关,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唐军主力围击洛阳,阻止王世充发兵出城,才能为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争取更大的胜算;同样,李世民在虎牢关截击夏军,却直接关系到能否拿下洛阳。

此次,李世民将伏击夏军的地点,选在了洛阳天险之地——虎牢关。虎牢关,自古以来,便号称兵家必争之地。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时期,周穆王曾经将进献上来的猛虎,圈养于此,故名为“虎牢关”:

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

虎牢关是所谓的“洛阳八关”之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是洛阳以东的重要门户、关隘。并且,虎牢关此地,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李世民将伏击夏军的地点,选在了天险虎牢关,希望凭借此处的天险优势,挡住窦建德大军。

更何况,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此时正驻扎在成皋东原,与虎牢关近在咫尺。一旦窦建德反应过来,率军攻取虎牢关,那样一来,李世民所有的计划,就都泡汤了。所以,李世民必须要加快速度,赶在窦建德之前,迅速抢占虎牢关,打乱窦建德的部署,为虎牢关伏击战占得先机。

当时,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正是在正午时分出兵,向虎牢关进发。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军的动静,闹得很大,“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趋巩而去”。李世民与他的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浩浩荡荡,经过北邙山,直抵河阳,一路之上,烟尘滚滚,千骑驰奔。

恰巧,王世充正好站在洛阳城头,向城下瞭望,发现唐军似有异动。如果王世充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袭击唐军,历史也许就会重写。然而,自青城宫之战后,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怕了,他担心,这是李世民的诱敌之计,故意引诱自己出城,围而歼之。因此,狐疑之下,王世充选择了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唐军绝尘而去。

如果王世充有先见之明,发觉唐军的意图,及早预料到李世民会前往虎牢关截击夏军,岂会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终,虎牢关之战,成为了决定洛阳战役的关键性一战,也成为了郑、夏两国的坟场,断送了各自的军队与政权,好戏才刚刚开始。

在王世充、窦建德结成同盟,夏国十余万大军,抵近洛阳,陈兵成皋,对唐军形成夹击之势的情况下,李世民审时度势,冷静判断,制定出了一套瓦解郑、夏联盟的方略:一面围困洛阳,一面设伏虎牢关。

不过,这种双管齐下,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首先,万一李元吉、屈突通围困洛阳失利,被王世充钻了空子,即使李世民在虎牢关打得再好,也是徒劳。另外,李世民此次前往虎牢关,所带的兵力,着实少了些,仅仅三千五百玄甲军,连一万人都不到。反观窦建德,坐拥十余万大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虽然,李世民的亲兵玄甲军,是唐军中最精锐的一支劲旅,所向无敌,就连王世充的江淮主力,被这支部队杀得所剩无几。但是,尽管玄甲军战力强劲,毕竟人数太少,要以三千五百人,对战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兵力对比,那可不是一般的悬殊。因此,李世民面临的危险,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所以,虎牢关之战,自然而然,成为了洛阳战役后期阶段,唐、郑、夏三国关注的焦点。那么,在即将到来的虎牢关之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窦建德大军,李世民又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与十余万夏军周旋?虎牢关之战,又充满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沙场较量,以及金戈铁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