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闭关自守,少接触那些极有可能是白眼狼的外邦人吗?
这种想法一出李唐的君臣就控制不住想去行动。
想去闭关,想去自守,想要安稳。
李世民憋住心中的叹息,沉声道:“朕的贞观包容百邦,却落得突厥人反叛之局,最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他眼眶中似有泪花闪过,“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非每任君王都能成明君,非每任明君都能从一而终,如此,可还要大唐成容纳百川之唐?”
李世民是在问百官,也是在问他自己,是否要承担这份风险。
众臣子沉默,好似在遥望未来。
这个决定过于重大,不是他们一拍大腿就能做出回答的。
许久,房玄龄道:“唐后百代,以唐为诫,应该也发出如陛下这般之疑问。”
“而他们的结局,或许能告诉陛下,此事可为不可为。”
他们遥望未来,在看那些闭关自守国度的未来。
不用遥望得过于遥远,玄宗的下一任帝王是如何应对这些外邦人的?
【安史之乱表面是结束了,但它的余韵却让巨唐变得破烂不堪,再无翻身余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爱国诗人杜甫的这首《无家别》直接写明了天宝后的大唐。
土地荒芜,城镇残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流氓遍地,百姓们无家可归。
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犹在户籍上的百姓也因战后重建任务不断加剧而痛苦,空前浩劫下的大唐经济状况江河日下。】
【但生活没有放过大唐,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却给了平定叛乱的将军们和安史余党拥兵自重的条件。
这些将军在藩镇中,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2」,尾大不掉,皆是朝廷动不得的大佬。
表面听命朝廷节制,实际上各自为阵,做山大王,割据着大唐的疆土,让唐政府成了摆设,根本管理不了一点点。
中央叛乱,相应的……
边防空虚。
原本听话的外邦纷纷独立,吐蕃等外邦更是乘机而入,又把河西走廊、西域安西北庭拿走了。
唐王朝疆域迅速萎缩,全盛时期的盛唐疆域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疆域萎缩至四百五十万「1」。】
李世民目光沉沉,恍若看到一条巨龙被打倒后,试图翻身,但再无转圜余地的狼狈模样。
他轻声呢喃:“缔造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需要大唐君臣民一百多年的奋斗,需要数代人的经营,但是让它内忧外患,葬送它,毁掉它,让它走向泥沼深渊,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只需要安史之乱短短的七年时间……”
小李治在一旁憋住心中的浊气,“千里萧条,藩镇割据,外邦入侵,最后……”
“苦的都是百姓罢了。”
他虽小,但是看老父亲和臣子们讲多了,看多了,也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了。
其余臣子的心情也是沉重得很。
“土地荒芜也就罢了,百姓还要负担战后重建,这些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皆取自于民间,本就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哪里负担得了!朝廷施以压力,藩镇纷纷扰扰,谁也受不了。”
他们脑中回想那副萧条的场景。
这是他们一点都不想生活的地方,没有生活,唯余生存,苟延残喘。
他们视线投向仙幕。
重建安稳之世,需一群大能力者方可。
做天宝后的君、臣、百姓定然很不容易吧。
【大唐王朝在拥有一百四十年的辉煌后,因为安史之乱这个盛唐转衰的拐点,命运的齿轮转到了苦难的一百五十年。】
【唐玄宗撕烂的大唐,后世子孙自然要缝缝补补。】
【唐之衰亡,盖朝廷乃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