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岁的孩子,读书练字也不过半年多,写得再好,能夸的也就是字迹工整,结构合理而已。
每次练字之前,陈炬都会把宣纸给他叠出小格,便于练习。朱翊钧写字的时候,总喜欢把格子塞得满满当当。
冯保说:“充盈饱满,圆润可爱。”
朱翊钧注意到他的手背在身后,肯定是藏东西了,立刻放了笔:“你拿的是什么,手炉吗?”
冯保把东西拿出来放在桌上:“殿下看看,合不合心意。”
“哇噢,可真漂亮呀!”
朱翊钧拿起那手炉,翻来覆去的看:“真好看,真好看!他一定会喜欢的。”
陈炬和冯保对望一眼,朱翊钧嘴里那个“他”不言而喻。
晚上京城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风刮得尤其大。朱翊钧趴在窗台上,看见一个颀长的身影,从白雪中缓缓行来,穿过红墙,走进他的院子。
小家伙立刻跑了出去,就像风雪中滚来的一颗雪团子,停在张居正跟前:“先生来了!”
张居正见他只穿着一件夹袄就跑出来了,担心他受凉,赶紧牵了他的手往殿内走。
那小手又软又暖,像个天然小火炉,包裹在掌心里,叫人舍不得松开。
两个人刚走进书房,朱翊钧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张先生,我有礼物要送给你。”
张居正一愣:“殿下又要送我礼物?”
“嗯!”朱翊钧转过身,冲着门外喊,“大伴!大伴!”
冯保从门口递进来一个东西,正要嘱咐他小心烫,小家伙已经转过身去,把那东西塞进了张居正手里。
“……”
从手里的温度和指尖的触感,张居正就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
低头一看,果不其然,朱翊钧给他塞了个手炉。
炉盖四面鎏金,顶部镂空,装饰缠枝莲花纹。
炉身呈长方形,四周均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宝相花,两旁有两只红色蝙蝠,是鸿福齐天的吉祥寓意。
炉子里燃着炭火,无烟,有淡淡的香气——这里面燃的竟然是檀香木。
“殿下……”
张居正刚开了个口,就被朱翊钧打断:“拿着它,手就不会冷啦。”
但张居正还是放下了手炉。朱翊钧问:“先生不喜欢吗?”
“没有不喜欢,”张居正将他抱起来,放在书案后的椅子上,“只是拿着它侍讲多有不便,也不合礼制。”
“上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孔子的画像还挂在墙上,不能对圣人不敬。”
他不肯拿着,朱翊钧也不勉强:“那上完课,先生别忘了带上它。”
“……”
张居正有没有忘不知道,但朱翊钧自己可记着呢。
太监添了新的木炭,朱翊钧亲自送到张居正手中,又送他出万寿宫,沿着太液池漫步,欣赏雪景。
张居正刚回到翰林院,同僚又见他手里多了个掐丝珐琅手炉。不用问,这又是小皇孙送的。
也不知道皇孙什么时候能变成皇太孙,皇上下旨,让他出阁读书,再从翰林院选派几名侍讲侍读,也给其他人一个机会。
嘉靖现在还没有这个打算,眼看又到年末,他忙着呢。
又到了一年一度结算朝廷开支的时候,东南一带虽然常年遭受倭寇侵扰,但仍是全国主要的赋税重地。而现在,他们的巡抚正被锦衣卫押解回京。
已经到了隆冬时节,天气太冷,朱翊钧又停课了。再次复课,要等到开春以后。
小家伙依依不舍的把张居正送到金鳌玉蝀桥边,嘟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张先生,我会想你的。”
这孩子感情丰富,还总是这样直抒胸臆,一点也不懂得含蓄。张居正那张冷脸,时常有些绷不住。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
辞别之后,他走上金鳌玉蝀桥,心里仍旧记挂着学生,忍不住回身去看他。
朱翊钧仍站在原地,亭台楼阁银装素裹,他穿一身红衣,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