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带着农贸市场穿越了 > 154154(第1页)

154154(第1页)

姜白芷选择的那个谷集镇,刚好是三弟媳她大哥当镇知守的地方。

开过大会后,以姜二伯、陈地主、胡嘉鸣等人为首的一整个大团队,浩浩荡荡地抵达谷集镇。

选地、勘测、动土……在足够的财力支撑下,新的医院分院快速地建成着。为了以后的分院都有统一称呼,这个新分院,命名为谷集镇姜氏医院。

姜白芷所在的原来的医院,就叫曲陵镇姜氏医院。她自己不爱远游,喜欢留在家乡,以后或许会以交流的名义,去各地分院停留几天,给那边的医护人员上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只会留在曲陵镇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地方,平静地度过一生。

分院建立过程中,被派遣过去的大夫跟护士都没有闲着,直接就在施工点不远处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轮流给往来的路人义诊,甭管有没有病,反正免费给人把个脉瞧一瞧。诊断病情、开药方都是免费的,如果需要别的治疗,则是会适当收些费用。

而且,二伯他们还在当地招收弟子,根据弟子的天分,把他们往大夫或者护士方向培养。

将近一年过去,分院才真正能住人。漂亮驱虫的植株被移植进去,常用的药材备置起来,只能在曲陵镇那边生产的药物,则是被专门的人护送过来。

谷集镇姜氏医院的员工宿舍足足五层楼高,做了两栋,每层楼都有二十个单间,正规的大夫跟护士能每人分一间房,夫妻只分一间但是每月会给额外一点补贴;护工、看门的、卫生人员是二到四人拼一间,刚开始人少,两个人拼一间,等人多了才会往上加。

有之前义诊的影响在,加上姜氏分院打着曲陵镇医院分院的名号,里面的大夫确实是出自姜白芷那边,这个谷集镇分院,很快正常运行起来。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开作坊的,也成功在禹庆城寻了不同的几处地儿,大手笔地同时开起好几家分作坊,差不多都是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前期筹备,现在都正常运转起来了。

有他们的加入,禹庆城原先一些被打压的“闲人”们有许多岗位可以应征,只要顺利上岗,通过实习期,就能稳定、长久地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还不怕被官兵捉去坐大牢。

这倒是侧面加强了禹庆城的治安效果。

禹庆城渐渐变得跟相邻的文赋城一样繁华安定,这是当地官员真正的实绩。时任文赋城城知守的郑父,再次升迁,成为南都督,统管南方六座城池。而之前作为谷集镇镇知守的郑大哥,则是同样升迁,不过并未直接取代他爹的位置,而是调到与文赋城相邻的律盐城做城知守。

姜白芷等人反正跟郑家牵扯很深,直接跟着他们父子的官路走。有郑父做南方六城的都督,他们可以在文赋城、禹庆城之外的四座城市继续扩张。

不过,他们还是稳扎稳打,先在郑大哥所在的律盐城发展。巧的是,当初从姜白芷手中得了做玻璃法子的李四,他哥李尔也是当官的,之前是在文赋城做比较清闲的官职,后来文赋城发展很好,许多官员得到升官的机会,李四他哥熬了几年,也抓住机会,到律盐城一个叫香粉镇的地方做镇知守。

知守是有实权的官职,李四他哥明着是平调,实际上算是升迁了,这还是由于他家在官场没什么后台,才需要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得到这个机会。

李尔当上了知守,便与弟弟联系,让他快点把玻璃作坊开到自己所在的香粉镇来,好带动当地经济,他就有机会在老退之前做到个城知守的位置。

李四过去了,姜白芷也过去了。

反正姜白芷每次挑分院地点,都以“最好地方官就是自己人”为第一标准,然后再考虑别的。

就这么着,官、医、商互相推动着,导致原本在曲陵镇做个两袖清风的清闲好官郑大人,竟然在六十岁的时候官拜丞相。

为了避免朝中父子皆重臣,郑大哥的官位一直被压在都督这个位置上,只不过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都督,都让他轮流做过了,等他爹告退还乡,他有极大可能直接升到丞相这个位置。

而李四的哥哥李尔,原本可能就一直在文赋城当个清闲的小官,后来得了机会转去做镇知守,有了实权跟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顺利升了官,做了律盐城城知守。

以后李家就不是朝中无人的状态了,李尔或者李四的子孙想当官,只要先考过科举,得了官缺,然后在李尔的官场人脉帮助下,就能很快得到好官位。

跟郑家父子、李尔关系亲密的官员很多,在这些官员的保驾护航下,姜白芷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真的在每座城池,都开了一所姜氏分医院。

不过,杨二郎他们的作坊,大多聚集在南方、东方十几个城镇里,因为有这么多作坊,已经能够轻松满足市场需求了,再过多扩张,只会导致供大于求,让自家的东西积压着卖不出去。

他们的小半产品,是被卖到周边其他国家去的呢,这么丰富的买卖,让锦华国不再单一依靠丝绸赚外国的钱,变得越来越富有。国库丰富了,就有能力养兵,有资金准备更好的兵器。周边小国有直接主动做附属国的,大一些的国家,也根本不敢惹锦华国。

锦华国国内的人们,种地的人靠着新的农具、新的作物、新的种植理念,每个人能种更多的地、收成更多的粮食;还有人在山上种果树,靠卖水果也能赚不少钱;给作坊、医院干活的人有稳定薪酬;运输队、商队、还有各种开小铺子的人等等,各有各的法子赚钱。

很少有穷的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家了,大多人手里有钱,不愁吃穿,就开始注重享受,会去看戏、喝酒消遣,买更好的衣服、吃更美味的饭,以及给孩子更好的培养。

由于医院跟大多数作坊,招人不限男女,使得人们在男女歧视问题上变好了很多,不会有人家因为生了女儿而特别不开心,还会给女儿同样送去小学馆学习。

只是,除了小学馆的收费,大多每年收一到二两银子之外,其他方面的学习费用就比较高。医院所有的分院开成之后,大夫们不再免费收徒,而是在医院里开了个学徒班,由不同大夫轮流授课,只有被大夫看重的学徒才能被某个大夫收做真正的弟子。

而进入学徒班,是要交费的。

其他需要技术的工坊,培训班都需要收费。就连做小吃的厨子,都不怎么肯免费带徒弟了。

为了孩子有钱学东西,人们就有意识地控制生孩子的数量,大部分人只想生两三个,家里勉强能负担得起。还有一部分,则是生到有儿子为止。

因此,即使锦华国越来越繁盛,国内人口的增长,倒是一直挺稳定的。

在各地的马路都修成水泥路之后,当年由于旱灾南迁的人,差不多有一半多迁移回去了。

南北东西之间,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别的原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也不知道,大哥大嫂、子仪他们有没有想家,在外地过得怎么样。”

下班后,姜白芷等杨二郎跟孩子们回来,一起在医院的食堂吃晚饭,吃了一半,忍不住想念大哥他们。

杨二郎给她拂过额前的碎发,笑着安慰说:“如今锦华国主干道都修了水泥路,他们隔两三年就会回来一趟,又不是不见面了。而且他们身份地位不低,在当地应该都是受喜爱的,你不必太忧心他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