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硕士毕业这一年,两人重新领了证,佟秋梅不肯和他去那边住,他就跟着硬挤了进来。
等到小柚子开始上学,佟秋梅开起了私房菜馆,退休的老头子就跟着去打起了下手,在菜馆另一边的院子里种起蔬菜,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对此苏妍是敬谢不敏,这些人倒这时喜欢忆苦思甜,过过去耕田种地的日子。
她偶尔养养花还行,种庄稼是真没那个技术,也没那个兴趣,注定吃不了这碗饭。
再说她哥嫂,最终还是听了家里安排,回到县城,因为两人都属于这年代难得一见的大学生,因此分到的工作岗位都非常不错。
她哥这边技术产出也很有效率,没几年两人随身听不仅除了好几款,其它几个新产品也逐步有了模型,甚至开始有想法做bb机。
苏妍虽然知道这东西过几年就会被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大哥大,再有手机,但技术问题她完全不懂。
倒是现在的座机里面有借鉴意义,她提出了个移动电话的想法,至于具体发展方向还是看他们自己。
周东阳到也不是完全依赖这份工作,毕业后进了商务局,因着工作机会没少外派,也着实拓展了不少眼界,对这些年技术的发展可比她这个外行人懂门道。
一晃眼到了九零年,这几年一直忙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到这时终于一家人决定回老家过年了。
十五岁的小葡萄上了高中,吾家有女初长成,已经亭亭玉立了。
对于幼时老家的记忆也只是存在于爷爷奶奶的谈话里。
而这次到了实地一看,却还是很不一样。
虽然和苏妍后世所见的家家小别墅洋楼不一样,但也是基本都是红砖青瓦房。
而且依靠着大队长的远见和提前规划,村里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里环境好规划整洁,他们的纸袋在作出品牌后也有不少地方模仿,但后面他们开始往腊封和更硬的高端市场走。
从普通购物袋到了定制礼品袋,成本上升的同时利润也在上涨。
采石场早停办了,但村里借着原来的货车开办了个运输队,十几个年轻大小伙送进去学习,开车修理。
运输队不仅承接货运,开始各处跑物流,还有专门的农机队,开拖拉机接各种犁地的活。
听大队长的意思,下一步打算弄个修建队,这几年大家挣了钱,加上公路修建等,到处都是工程,他准备培养几个人开挖机压路机,这比工程队下苦力搬砖可来得轻快。
村里人变化都挺大,要说最大的还是大伯一家,以前见面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这次非常热情,要挽留他们一家人一起过年,甚至大伯母那种性子,苏妍硬是没看出一点勉强来。
家里的老房子早不能住了,本来苏妍是打算去他哥家待几天的,现在大伯话说到这了,他们自然没好拒绝,毕竟从她公公这边来讲,怎么还是老屋这边才算家。
农村过年,除了大年夜各家吃团圆饭,到了初一初二,就开始串门了。
早几年吃不饱饭尚且有人打牌,现在没有温饱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扑克、长牌,各自玩着,也趁机开始着各自的交际。
打完还嫌不够,之后大队长现在的村长,还拉着他公公和周东阳去谈了大半天的话。
到初五这天,一家人也踏上了归程。
看着车后面站着挥手送别的村长一行人,耳边听着小柚子问她爸爸:“这里真的也是我家吗?”
周东阳还没说话,老爷子已经回答了孙女,顺带说了不少孩子爸小时候的蠢事。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不管到了哪里,这都是我们的根。”
苏妍闭眼养神,声音传进耳朵,心里暗自附和。
她昨天还听周东阳说,准备在这边办个电子零件生产厂,虽说人工相对更便宜,但是算上运输成本,还真是不一定更省钱。
但是厂子办在这里,哪里又只是单单为了生意考量呢!
就像他爷爷说的,不管走了多远,这里也是他们的根。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不管走出去多远,心里总有一份牵挂,她们如是,她希望将来两个孩子亦如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