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议程。
首先,就是太平王回来的原因。
前些日子,西南暴雨,加上蝗虫虫灾,致使庄家减产,出现了难民。
朝廷按例拨了些款项和赈灾的粮食。原本以为这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谁知灾民聚集在一起,一路不少病死,没人处理,渐渐有了瘟疫的兆头。
流民聚集成团,瘟疫很快大面积爆发。在传染了几个地区之后,关节枢纽处的大城市怕承担责任,便关闭了城门。
赈灾的款项是拨下去了,赈灾粮也下去了。
那些款项和粮食尽管经过了层层剥皮,好歹也还是送到了前线。
可运粮的车到了那几个枢纽,就停了。
车进城,粮出不去,难民在城外进不了城。
开始一两天人们还会等在城门口等开城门放粮。
但身边每天都有人死去,今天身边的人还好好互相打着招呼,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城门口,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人却断气了。这种无形的紧迫感刺激着人的神经。
底层的人民其实很容易对自己凑活。
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屋檐能遮风挡雨,只要能活下去,这日子就能过。
但明天的太阳都不一定能见到了,谁还会在乎造反会不会死?
很快,有人冲击城门。
几个城市的灾民聚集到了一起,眼看就要形成有规模的队伍了。
向太后调太平王回来,是要太平王镇场子。
朝臣们争议的目标,则是要不要出兵打。
有了太平王这个主心骨,武将很多都是要打的。
现在就出兵,以雷霆之势击溃即将聚集形成战斗力的流民。在对方还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就打散他们,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伤亡。
但文臣则是觉得不需要打。
灾民只是聚集在一起,冲了几次守城的营门,除了死了两个守城的兵卒,并没有更大的伤亡。现在出兵实在是没有必要。
而且一旦出兵,军饷和花费都是巨大的。在前面已经拨了巨款赈灾的前提下,出兵这件事情文臣眼里,这就属于没有必要的花费。而且出兵必定有死伤,大宋的人口经不起太大的消磨了。
两方都有各自的立场,争吵了半天,最后两边谁都不服谁,乌眼鸡一样瞪着对方。
两方吵得气喘吁吁,最后一致请陛下圣裁。
赵霁在两边争吵的时候就在想对策:“先派人在城外搭建棚子供难民容身,再把赈灾的粮草运出城,找专人看管。”
“陛下,这样不妥。”
来了来了!不妥怪再次刷新!赵霁炯炯有神地看向跳出来的不妥怪。“哦?”
跳出来的老头是工部的:“赈灾的粮草在城内皆是因为现在城外动荡,若是出城,会遭到哄抢。”
另外一个人道:“那先把他们发到灾民手上呢?”
“愚蠢!”那个工部的人斜眼看着站出来说话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赵霁倒是认识,是蔡氏的子弟,刚刚蒙荫,被提拔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