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结束,他热情挽留两口子吃饭。
王满银惦记着收房子的事儿,只能推辞掉。反正以后经常要来黄原市,有的是机会。认识一个派出所所长,对自己当然大有好处。
等他们再返回新家门口,发现董刚的婆姨已经在那里等待。兰花一问才知道,卖家上午把东西收拾好,而后就交了钥匙。
董刚婆姨找不到人,只能在门口守着。
周景林两口子去省城投奔女儿女婿,中途要坐七八个小时长途汽车,很多东西根本没办法带。所以他们离开时,除有部分物品送人外,剩余的锅碗瓢盆全部留下来。现在只要弄两床被子,再买些米面粮油,就直接能入住。
晚上王满银两口子去董刚家吃饭,回来时顺带抱了两床被子。
到家,兰花打开电灯,不断在屋里屋外查看着。
虽然刚开始她并不太赞同丈夫买房,现在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兴奋。晚上躺在木床上,更是睡不着觉。她拉着丈夫絮絮叨叨说到十一点多,才悠悠睡去。
早上两口子在外边吃过早饭,又直奔旧货市场买佐料。
有兰花跟着,王满银没办法把购买的八角、桂皮放入空间里带回,而是选择铁路货运。
等他们返回原西县,可以把收货单交给郭卫东,到时候让对方帮忙提货就行。
在黄原市待了三天后,两口子又坐车离开。
至于新买的房子,只能暂时交给董刚两口子帮忙看管,反正里边没啥值钱的东西。
***
回到罐子村,王满银又开始忙碌起来。
他先找到木匠王树海,让对方从村里找几个人,帮忙给自家在东山峁箍几孔砖窑。
王满银平时要管理作坊大大小小的事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招呼箍窑,索性给对方说清,采取包工不包料的方式。
说白了,就是材料费自家出,工钱给王树海一个总数。到时候,人家给工人开多少,根本不管王满银的事儿。
现在是农闲时节,在罐子村找几个闲散劳力还是没问题的。
趁着送货的空闲,王满银又找到刘庆立家,顺利搞定供销社进货的事儿。
接下来,自然要及时把注册商落实了。
趁早不趁晚,安顿好家里,他便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
现在不同后世,去京城需要大费周章。
第一条路要先去原西县,然后坐车抵达黄原城,再转车到秦安市,接着从乘坐火车抵达京城。
八十年代初火车尚未真正提速,一般时速不过三五十公里。加上中途走走停停,最少要三天时间才能抵达京城。
另一条路则相对方便不少,可以直接过黄河赶到对面柳林,再去邻省省会坐火车。全程大约五百多公里,差不多十几个小时。早些年原西县很多知青们回家,都是通过这条路。
王满银离家不久,半途就把携带的大件东西和钱财扔到空间当中。抵达柳林镇时,他只随身携带一个挎包,里边放些吃食和衣服。另外衣兜里装有百十块钱,以备不时之需。
晚上在柳林镇休息,这个倒不用担心,直接进空间睡觉,安全又舒适。
第二天他再转汽车,赶到邻省省会。
刚到火车站,王满银就被眼前场面惊到。
好家伙,人头攒动,挤挤攘攘。
如此火热的场面,和后世春运没啥大的区别。很多人背着蛇皮袋、挎包,还有干脆用绳子捆着被子衣物的。
不用猜就知道,他们大部分是想去京城务工或者做小买卖的。先觉醒的一部分人,已经本能开始奔向城市追逐财富了。
不过城市对现在这样的人并不算太友好,给出一个难以形容的称呼……盲流。
直到几十年后,这个称呼才从报道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