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得到父亲的夸奖,就是他最快乐的事情。
他在电脑上,打开了一封新邮件,标题上写明“《中华物理》创刊号,力波投稿”,然后就认真地输入了论文目录清单。
每一份论文,他都详细写明了采纳理由、意义、适用方向,以及标注了“正选”、“备选”标签。在最后,明确地要求了对方的审核回复时间,要求一定要在此之前给出审核意见,以便最终提交印刷出版。
这时间,他也是经过查阅了大量国内出版社出版流程、审核时限之后,作出的判断——嗯,其实就是直接照抄了别人的流程规划。
输入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他反复检查无误,便将二十五篇论文的电子档添注到附件项,点击保存。
再次检查之后,他选择了《中国物理》编辑部邮箱,
在发送前,又从头到尾将整个过程回忆了一遍,确认全部是按照既定工作流程操作,没有任何遗漏,便点击了发送按钮。
画面一闪,一个邮件已发送,并收到对方回馈的提示。
这边的工作就完了,接下来就是等对方审核,然后给出处理意见,双方通过邮件讨论完成之后,就可以最终定稿,然后送交印刷厂印刷出版了。
于健心头大定,这个工作总算是圆满完成了,他开心地露出了笑容。
父亲,我又帮到您了!
好开心!
他的笑容一现即逝,因为他还没收到《中国物理》编辑部的稿件。
是还没审完,还是事情太多忘了?
他有些担心,于是又打开新邮件,用公函模板,很正式地给对方写了一封催促信,请对方尽快将审阅完毕、选定的十五篇正式论文、十篇备选论文传过来,以便力波这边能及时审阅,不耽误出版。
再三思考,觉得完全符合输入的国人往来社交技能模
式,他便点击了发送,将邮件发出去。
收到邮箱自动回复,他满意地关闭操作页面,认真地根据工作流程安排,浏览起各个实验室的研究进度。随后,他选择了一项进度较慢的研究,退出工作系统、完全消除密码记录、并用手绢认真擦拭了键盘指纹,确认不会有人能据此破译开机口令之后,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办公室大门采用了密码、瞳孔、指纹三合一保密措施,也无其他门窗可以进入。他检查大门的确关闭之后,才不紧不慢向实验室走去。
…
“还有这么多稿没有看,怎么办,怎么办?”
老何痛苦地哀嚎着,面对着桌上慢慢一纸盒的投稿,悲愤莫名。
他现在的位置被单独放在大办公室一边,也就是过道上,美其名曰为了将两个编辑部工作分开,以免相互干扰。但实际上,每次办公区其他人起身去厕所、倒水、复印文件、去办公室请示、和其他同事讨论工作,都要经过他的桌旁,还要他起身想让,总不能全心投入。
编辑部审稿,首先是选。
虽然有专家审稿,但专家的时间是宝贵的。人家看的是经过筛选,有价值的稿件,可不是给你义务劳动的。你要是拿没有价值的废稿、垃圾稿去请这些专家看,信不信人家冲到编辑部来,直接将稿子砸到你脸上!
不来编辑部闹,就是随便递一句话,也能让小编辑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一定要事先筛选。
老何的工作,就是从众多投稿中,选出以他专业眼光觉得有价值的稿件。然后将这些稿件依次排序,打电话询问专家是否有空帮忙审稿。
专家同意以后,他再根据刊登篇数,将部分预定要尽快登出的稿件,通过邮箱或是信函方式,送到专家手中,请其审阅。
超出刊登篇数、但还有一定价值的稿件也不会被退回,而是放入备选。
万一下期没有啥好稿子,那就把这些投稿顶上去,起码不会让期刊开天窗。而要是下期的稿子质量也很好,那这些备用稿就会再次后延,直到被选用,或者是最终被扔到废纸篓里。
老何审稿审得极其痛苦。
虽然投稿来自全国各省市,有专业研究人员,有老教授,也有工厂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还有高校的大学生等等,但也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民间科学家。
这么多稿件中,真正有质量的并不多,尤其是像物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期刊。真正的高手全都在国家实验室,流落在外的,不一定是高手,很可能是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的民科。
稍微好点的稿子,都被《中国物理》选走了,扔给他的,基本全是一些语无伦次的垃圾货色。
老何看稿看得头痛、看得想吐、看得黑眼圈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