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经常有人一旦从西方的色目人那里得了书,便会告知何文静,而他的好人缘也在这时体现出来了。
就连宋易都说,明明刚入京城时他还比较受欢迎,没想到几年过去,何文静比他还吃得开。
何文静对他的抱怨无奈耸肩,其实要说他特地做了什么事吗?其实也不是。
只是他不管是跟下属还是上官,跟商贾还是走卒,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就事论事,既不谄媚也不以势压人。
再加上他总是面带笑意,久而久之,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多数都觉得他亲切公正,平易近人,所以也都愿意与他方便。
除此之外,在宝泉局和国商利益分配上,何文静在年底汇算了利润后,不仅能如实上报他们的功劳,而且还奏请桓帝对不同贡献程度的人予以银钱上的封赏,就更是让不少人念了他的好。
老工匠得了何文静的允诺,很快就把他要的第一批蒸馏用的玻璃器皿准备好了,然后何文静也开始了他磕磕绊绊的实验生涯。
何文静印象中做过的几个实验全都是学生时代十分简单的实验,比如蒸馏,比如生物课上的染色实验,还有用放大镜聚光点火,以及诸如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等等最基础几个实验。
其余的则要么因为时间太久过程太复杂记不清,要么因为没有相应的材料而无法进行。
不过这些玻璃器皿也让他有了些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虽然提取青霉素的实验还一时没有头绪,但是简单的蒸馏他还是会做的。
因为暂时没有酒精可用,所以何文静在桌上放了一支截短了的、小儿手臂粗细的蜡烛,其余设备则还是没变,蜡烛上的试管中也装好了三分之一的烈酒。
他一边小心翼翼的观察着从另一头滴落的酒精,一边拿了个铁板挡在面前,让呼出的风不至于将火焰吹歪。
“爹爹,拿下来一点,看不到啦。”何朝跟着姐姐一起趴在桌边,看爹爹做那个什么“实验”。
他如今已经四岁了,才刚开始启蒙,而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之前教何音的那一个。
何文静自己只负责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再就是传授一些学习方法,暂时还没打算亲自去教,也没打算让何朝背负太重的学习任务。
“嘘,别说话,你看火苗又偏了!”何音伸出手捂住了弟弟的小嘴,凑到他耳边小声道。
何文静忍不住将东西又推得远一些,然后对两人道:“不能凑太近,这个很危险的,知道吗,平时也不能乱动哦。”
“嗯!”两人都是很听话一头。
等将收集好的酒精装进瓶子里,何文静取下冷却稍许的试管,用手在管口扇风闻了闻,发现原液确实已经淡得几乎闻不出酒味,便知自己这试验算是勉强成功了。
两个孩子对分离出来的两种液体好奇不已,尤其是为什么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两种看起来明明都是水的东西会被分离开来。
何文静将东西收好,然后开始给他们讲乙醇和水的沸点差异。
不过因为不能通过阐述化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所以何文静也只能通过举例说明,比如棉花就比树枝更容易点燃,加了盐的水要比清水花更长的时间才能煮沸来比喻。
两个小人儿对何文静每日的实验乐此不疲,有时何文静没空,他们还会拉上成哥儿和平哥儿一起,何文静也不去管他们,只嘱咐王青看着几人,太危险的事不让做就完了。
一年后,何文静任户部侍郎三年期满,赵珩又把他调任到了工部,接任工部侍郎,而周文正则调任礼部,成了沈约的副手。
这次调任虽然是平级,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工部比起户部是差多了,所以都在猜测何文静这是被赵珩所不喜,所以看似平调,其实已是暗贬。
尤其是自从他调任令公布之后,赵珩便甚少再召他进宫,留宿宫内的事更是再也没有发生过,所以都在猜测何文静已经完全“失宠”。
不过这个猜测很快就被打破,因为又三年后,何文静就从工部侍郎升为了工部尚书,同时赵珩对众人宣布,大夏已经研制出了威力足可以击沉海船的火炮。
十数门火炮在京城郊外的校场依次排列好,赵珩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到校场验炮,正式宣告将其装备到军中,并且成立了第一支炮兵营。
现在的火炮已经是改良多次的版本,除了可以发射炮弹之外,还可以根据战场情况装填石弹、铁弹,而底下的炮车已经做到四人即可推动,炮口也可在车上调节角度发射,威力巨大。
赵珩亲自上前点燃了引线,随着一声“轰隆”巨响,数百米外的一块巨石应声炸成碎片,众人皆被其威力所慑,讷讷不能言语。
然后他们就看见了在一旁镇定非常的何文静,一个恐怖的想法闪过脑海,这东西不会就是工部尚书造出来的吧?!
作者有话要说: 真的快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