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洵从小就是个人精,长大后更是不遑多让,戴誉还没说完,他就听明白了。
敏敏之前一直在滨江生活,与外婆一家全无接触。
“我外婆年纪也不小了,还是别让敏敏跟着她吧?这段时间我暂时搬回什刹海去,让敏敏跟着我就行。早晚饭在外婆家解决,白天可以跟我去教室上课旁听,偶尔再抽空带她逛逛景点什么的。你和我爸就放心干工作吧,敏敏交给我了!”
敏敏星星眼望过去。
她小舅真是太好啦!
戴誉将大聪明托付给小舅子,讨论会的前一天晚上就与老丈人返回了主办方给他们安排的旅社。
礼拜六,全国科学研讨会正式开幕。
被工作人员领去休息室候场的时候,戴誉见到了不少熟面孔。
不但有以前的同事,还有过去在京大的老师同学,甚至还有当年在芦家坳劳动的几位教授。
潘教授是跟着科学院的队伍一起来的,远远看到戴誉混在滨江代表团里,便溜达过来与他打招呼。
“小戴,来了北京,怎么不去我那里坐坐?”潘教授故作不快地说。
“您还敢让我登门啊?”戴誉开玩笑道,“小心我把您手头正在做的项目也搜刮走!哈哈。”
这是说他们当年为了研制适合十三号机起落架的超高强度钢,去芦家坳拿走了潘教授实验手稿的事。
“我不怕你来拿,要是拿回去以后再成功弄出一个新材料,我还省事了呢!”潘教授哈哈笑。
他这些年虽然没什么科研成果,却有一个十分值得炫耀的成果。那就是滨江二机厂的金属材料实验室,参考他的实验数据,研制出了新型超高强度钢。
这就是我不在江湖,江湖却有我的传说!
“哈哈,我这次不讨要您的东西了。”戴誉正色道,“本来就打算开完会去拜访您的,给您捎带点老家那边的特产。”
“人来了就行,别带东西。”潘教授摆手。
“没多少东西,就是芦家坳那边的一些特产,而且并不多。”戴誉笑着说,“听说我这次能来北京出差,芦家坳那边不少学生想让我给您和其他几位教授捎带些东西。不过,我拒绝了。您猜我当时是咋说的?”
潘教授背着手等他的下文。
“我说,要送你们自己送去。要是能有点出息,就努努力参加高考,考到北京来,到时候亲手将特产送到几位老师的手里,岂不更好!”戴誉欣慰道,“您别说,还真有几个孩子听进去了,想着努力学习考大学呢。”
“芦家坳里有几个孩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潘教授点头肯定道。
从芦家坳回来已经一年了,闲下来时,他也会怀念在山窝窝里的生活。
刚去的头两年,和离开前的两三年,是他们在芦家坳过得最舒坦的时候。
尤其是后两年,几个知青要么内部消化,要么与当地社员结合,基本都在当地扎了根。
有两个不太安分的知青也自己弄到回城的指标,离开了。
队里没有安全隐患后,书记和大队长没再让他们这些老家伙上工,而是安排去生产队的学校教书了。
“你回去跟他们说,我等着他们带着录取通知书,来给我送土特产。”潘教授算是认下了戴誉的说法。
戴誉点点头,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无论怎样,这次算是给芦家坳的孩子们争取到一次机会。若是他们真能考来北京,凭借与几位教授的这点香火情,也能有个差不多的前程。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与戴誉约定了登门的时间,潘教授就被人叫走了。
而目送对方离开的戴誉,扭头便看到与谭总工站在一起聊天的秦部长,冲自己招手。
“秦部长,还没恭喜您高升呢!”戴誉与对方握了手,笑道,“我现在得改口教您秦所长了。”
秦部长在去年升任了空气动力研究所的所长。
“小戴,怎么样,有没有兴趣重新回咱们所里来?”秦所长当着谭总工的面发出邀请。
谭总工气道:“你怎么还当着我的面挖墙脚呢?”
“小戴本就是从我们气动所出去的,也不算挖墙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