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庆帝传位于皇十一子,年方五岁的小儿,成了崇国的新帝。
至于朝堂之中随后的天翻地覆,百姓们不曾知晓。
北地联军并未在京中逗留太久,驻京半月有余,忽而全体退兵。
联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退军一事无人知晓其内幕,俨然成了崇国史上一桩悬案。联军重回北地,前脚刚踏离京城,后脚立刻抛却了联军名头,北地联军至此融为一体,自改名为启军,反叛之心昭然若揭。
说到改了名头的启军,重回了北地,与大部队会合,原以为会直接掀起反旗矛头对准大崇宫廷,不想启军不改之前行军路线,一路势如破竹矛头继续对准凉国,十万大军不出半年,大破凉国。
而后彻底从崇国分离,自立为启国。
出了个大反贼,连着北地博阳黎北的国土都尽数被吃了去,这中事奇耻大辱。可崇国朝廷早被清洗了一便,识时务者为俊杰,暗地里投靠她的大臣众多,俨然是布满杭清眼线的启国小朝廷。
崇国朝廷早已腐朽不堪,以前是庆帝有意归拢军权,如今纯粹是被各方势力折腾的怕了,太子造反本就耗费了巨大国力,还惹得一身腥。
新立的启国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启军号称有雄兵百万,兵器更是天下第一,据传言是天神降下的兵器,世间没有应对之法。
这来头太凶,小儿皇帝才五岁,垂帘听政的为太上王皇后,太上皇后似乎不愿动武,崇国便延续了一贯政策,屁都不放一个。
上行下效,百姓自然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仿佛早就该如此一般,没有人诛讨,更无人动乱,一切过度的极为平稳。
眼看启国越来越强大,对照组崇国却仍旧这副孬样,崇国百姓哪怕目不识丁,也知国将不国。
从启国传来关于启帝的传闻,叫崇国、纪国百姓津津乐道。
说启帝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勤政爱民,最叫人震惊的是此人是一位女子,更有传言说女帝是一位出家道士。
众人在前者消息的轰炸之下,已经无视了出家道士这个词。
如今道家香火鼎盛,许多贵族都是居家道士,道士还俗当皇帝的也不是没有。
可这女子为帝?女子竟然当皇帝?这岂不贻笑大方?启国上下竟然无一人反对?
这启人脑子都坏了吧
要说崇国百姓本来还害怕战乱,远在千里之外的寻常百姓也早有耳闻,这启国势头足,干劲儿大,得了神兵相助,打仗没有输过的。他们怕极了有朝一日启国会将矛头对准自己国家,像攻打下凉国一样,速度快的几天就打的凉国嗷嗷大叫。
听说凉国国君想亲自出来谈判,割地求和,赔钱赔人,启国都没同意。
可听说这启帝竟然是个女子,尽管这位铁血女帝名声在外,崇国都流传着她战场上的事迹,据说女帝在启国备受百姓爱戴。
再高的名望,听到是个女子时,崇国百姓顿时嗤之以鼻。
女主临朝,国将不国!他们笑话归笑话,却都安心了,女子能成什么事?铁血?哼,我不信,一定是假的!一定是谣传!
启国是想亡国不成,竟叫一个女人做皇帝?原先那黎北侯不能做皇帝?诸如此类风言风语数不胜数。
哎,可听说启国不仅有女帝,还有女将,据说手握百万雄兵,凉国便是那女将打下了的一半。
众男子们捂着耳朵:不信,我不信,怎么可能?男人都办不到的事,女人能成?一定是假的。
百姓在等着看好戏,便是崇国朝廷大多数官员也等着看启国女帝的好戏。
可那冀王竟也认北地启国为主,归顺启国女帝,启帝立刻派军征收济州,安抚国民。
众人:???
搞得一度济州人心惶惶,启女帝却没有传言中的凶神恶煞。
杭清不是没听到外边的风言风语,拿她身份说事儿。她岂会在乎这个?自己在启国有民心威望,手中更有兵权在握,启国一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若非不想生灵涂炭,数万将士血染沙场,吞并崇、纪两国,派兵直接攻打也没人抵抗得住。
至于崇国百姓认不认她这个女帝?于她来说更是不痛不痒。
她以道士之身登基为帝没多久,在众位爱卿的苦劝之下,念在身为国主,无法静心入道,便正式还俗了。
启国百姓:呜呜陛下为了我们,还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