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留在辽东,哪怕被锁着链子修建城池,那也不保险。”卢象升揣测游健的想法。
“按照我对万岁爷的了解,将鞑子全部杀了不可能,最后大概就是将他们南迁。”
北方人来到南方,属于背井离乡。那蒙古满清人前往南方安顿,那就更是背井离乡了。
游健挺喜欢二战后,毛熊对脚盆鸡的处理办法,全部西伯利亚种土豆。可惜现在气候恶劣,如果全部让他们在大漠绿洲种土豆的话,大明耗费的钱力和物力,大概挺多的。
还不如让他们南迁到闽南、交趾一带安居。索性现在的闽南交趾一带还处于尚未开发阶段。
哪怕是新加入的安南郡、寮州郡、蒲甘郡都一样,尚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开发。
瘴气弥漫,生存环境,比之大漠好不了哪儿去。
蒙古满清人如果迁徙到这儿,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算是被废掉了。而接下来
数代的通婚,以及潜移默化,大概南迁的蒙古满清人,只除了身份证还是少数民族,实际上已经和土生土长的汉人没什么差别。
这属于民族大融合。
游健不可能阻止,相反还会促成。
谁会像历史上的满清一样,为了保持满族人的崇高地位,讲究的是满汉不通婚。
即便通婚,那也是汉家女子入满人家庭为妾,连当正室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至于满人嫁给汉人,肯定有,但同样少。到康熙时候,康熙那么多女儿,最后不也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汉人。
而事实上,卢象升猜得没错,远在京城的游健,的确是在忧愁俘虏的安置问题。
首先呢,依着游健的抠门劲儿,肯定是不愿意多花钱的。
如果封爵,务必会产生很大一笔的开支。
想想看,几年前朝鲜国王送了300名朝鲜美人儿,游健嫌弃养着他们纯粹浪费钱,就想办法甩给其他人当媳妇儿。
如今满清灭国,爱新觉罗一氏怎么安排,一说其实就是钱的问题。
游健不想出钱,但又不得不出钱。所以吧,游健苦思几日后,就找来孙承宗询问。
孙承宗:“”
确定了,他的皇帝陛下,是正儿八经的抠门,而且毫不避讳。
“万岁爷的意思是”
“朕没有别的意思。”游健笑嘻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表示自己抠门很自豪。
“朕就是在想,有没有很省钱的安置俘虏方法。”
第139章Chapter139迁徙(1)
孙承宗:“”
何谓很省钱?
孙承宗想了一下,觉得把俘虏集中起来干活儿,是最省钱不过的解决办法。
问题是,满清一下子灭国了。
已经没有满清这历史上的最后封建王朝,处置办法,自然不能完全’享受‘战俘待遇。
西伯利亚种土豆什么的,很可以,但目前来讲有点儿不现实。满清女真的发源地在那儿,建州。
那儿靠近朝鲜国,按照地图来讲,就是后世的延边、丹东那块儿。环境恶劣,常年累月白雪皑皑,与西伯利亚那边没什么差别。
唯一差别,大概就是还有春季秋季,不是常年累月的都在下雪。
让满清人以及蒙古人继续留在建州,即便迁到西伯利亚,也等于在快乐老家。
还不如南迁,将彻底断了他们的根基。无根浮萍,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融入当地,后代子孙大概只会在祖谱上提一句,祖上哪哪的人。
孙承宗沉默片刻,开口提出自己的意见。还真就和游健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健道:“朕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呢,朕现在又仔细想了想,觉得朕或许太过理想化。为什么朕要为战俘的未来负责?”
啊这
万岁爷你想问题的刁钻程度,一般人很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