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西亚的诸多阿拉伯国家,东欧大草原上的基辅罗斯公国,波兰、立陶宛乃至匈牙利,都被蒙古大军一座座城池屠杀过。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金国以及南宋。
很多人都在质疑南宋农民起义次数位居历朝历代的真实性,理由是直到南宋最终灭亡的崖山之战,都还有几十万军民跟随着宋朝末帝。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南宋作为抵抗蒙古帝国最激烈,时间最长的国家,让蒙古帝国付出了对外扩张中最惨痛的代价。
战死的普通蒙古帝国将士们都不说了,就连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蒙哥,都是在进攻南宋钓鱼城时被宋军射成重伤,不治而亡。
南宋并不是被蒙古帝国灭亡的,而是被大元王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灭亡的。
从法理的角度来说,蒙古帝国是在南宋灭亡之前就已经土崩瓦解了,等于是蒙古帝国死在了南宋之前。
付出了这么惨痛的代价,大元军队在南下灭宋时,自然也就进行了极为酷烈的报复。
南宋统治的核心区江南一带,被元朝军队杀得十室九空。
就连其他地区,只要不投降的,也都一律屠城。
在这种浓重的死亡阴影笼罩下,南宋剩余的军民别无选择,只能拼死和元朝军队决战。
这才有了崖山海战时,依旧有数十万军民追随宋朝末帝的事情。
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干嘛不拼?
本质上来说,这数十万军民中绝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而战,还有一部分理想主义者是为了华夏文明的存续而战。
硬要将这件事情套在南宋朝廷得人心身上,那就是纯粹的胡扯了。
忽必烈想起过去,多少也有点尴尬,道:
“其实屠城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你看历史书上好像记载了很多城池在面临屠城时拼死反抗的故事,但其实大部分城池知道不投降会屠城后,他们立马就投降了。”
铁穆耳若有所思地点头,表示理解。
史书能记载的,那肯定都是非常难得、少见的故事。
如果大元所到之处,每一座城池都拼死抵抗,那史官们压根就没必要去记载了。
正因为有骨气,敢于抵抗到底的城池是少数,所以才值得在历史书上大书特书,进行弘扬和表彰。
如果仅仅看到史书上都是拼命抵抗的,就以为历史上所有城池都在拼命抵抗,就是一叶障目了。
任何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都是能苟活就行。
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才愿意为了文明、家国、种族的存续而奋战到底,不惜付出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人才能被称之为英雄。
英雄永远都是稀少的、孤独的。
忽必烈想到这里,忍不住感慨道:
“这也是朕愿意主动将大蒙古族融入华夏的原因。”
历史告诉忽必烈,草原上的种族永远都在走马灯一样更换。
匈奴之前有东胡,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之后是柔然,柔然之后是突厥,突厥之后是回纥……一直到蒙古。
这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宿命。
旧的民族总会被新的民族所取代。
曾经那么多强大过的草原帝国都没能逆转这样的宿命,蒙古又怎么能例外呢?
融入华夏,就是忽必烈为蒙古人寻找的续命之法。
华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当然就是悠久的历史,始终没有断绝的传承。
当蒙古人融入了华夏文明,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特质。
蒙古族成为了华夏大家庭的一员,就能在华夏文明的庇护下,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
铁穆耳深以为然,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