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辑上自由来回切换,
但观众是不知道的,
如果没有理清楚剪辑的逻辑顺序,就很容易让观众对不上号。
而剪辑师在这种情况下,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一点点细节去调整,让镜头来回切换也不会让人物调度混乱。
国外合格的剪辑师,
其实必须像导演一样了解视听语言、光影节奏、叙事结构、服化道等我们熟知的方方面面,在影片进行第一次剪辑时,多数都是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影片创作。
当然,
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优秀的导演剪辑版影片。
如果作为导演的你真的要剪片,确保在第一遍剪好后,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一起在大屏幕上观看影片,收集反馈意见,客观进行修改。
哪个场景人物线没看明白?
哪些地方过渡太突兀?
哪些镜头根本没起到效果甚至是被认为是无聊的?
每场戏是否逻辑清晰?
先从大场次去考虑,然后再从单帧去考虑。
其实最保险的还是交给剪辑师去为导演完成剪辑工作。
作为导演,要处理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拍摄镜头,现场把控,演员调度等等,很难避免自己在剪片的时候不受干扰。
所以如果你聘请了剪辑师,在第一次的剪片工作,不要去打扰剪辑师的创作,也许影片将会让你眼前一亮。
然后再去收集反馈意见,和剪辑师沟通交流,把这些宝贵的客观意见融入到影片的修改当中,相信这个片子最终出来绝对不会差。
至于国内的话。
则恰恰相反。
基本上有名气的导演都拥有剪辑权。
这也是陆晨为什么不放心国师他们开拍的原因。
因为他们绝对不会放弃剪辑权!
他们肯定要自己剪。
而自己剪,就会导致上面所说的问题。
当然,这种情况还真说不上好坏。
各有各的利弊。
举个例子。
《双生》
“我觉得最无法理解的是这么巨大的变动,竟然在事前没有征求我的任何意见。”
这是这部电影导演的原话。
在《双生》的后期剪辑过程中,
作为导演,
金振乘没有获得最终剪辑权,没有收到自己应有的劳务报酬,甚至在影片上映后都看不到,自己的片子究竟被剪成了什么样子。
换角、补拍、挤压三年,自行后期,在时局和资本的两重挤压之下,金振乘一开始就丢失了导演的最终剪辑权,这或许是他惟一能够维护作品的机会。
若是再退一步,像其他导演那样愤而放弃署名,那么连追讨自己辛苦钱的机会也要失去。
没人会甘愿放弃自己的作品,但当它已经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之时,这究竟还算不算自己的作品?
这又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