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觉得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选官制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朱元璋觉得,在天幕的嘴里,他的大明似乎千疮百孔,处处漏风,没什么好的地方。
麻了。
【没错,up接下来要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大家经常听说过的一类官员。
翰林。
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重要来源,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发展出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样的选官潜规则。
让我们来康康这种说法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以及它的优缺点。】
有点子荒唐……
翰林虽然是近臣,可是不通庶务怎么能当好主政官员?
【要说翰林,就不得不先说说科举了。】
【唐代开科举时有数十科之多,进士只是其中一科,考的是诗词歌赋和时务,为啥呢?因为进士的目的就是选拔适合充任皇帝文字处理,顾问建议职务的人。
说白了,就是招秘书。
问题在于,这不是普通人的秘书,而是皇帝的秘书!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首长的秘书那就是相当于半个首长,即使地位比他们更高的人也要客气恭敬。进士于是成为科举中最显贵、最清闲、提拔最快的一科,很快压倒其他科,成为科举的代名词。
而且,由于进士这一科设置的原意是招秘书,所以不管是唐宋考诗词歌赋还是明清考八股,都不涉及实务,仅仅是道德文章。即使是八股中的策论,也属于“键政”一类的清谈。
因为进士考试内容和职务需求是相匹配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从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来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所以当时号称“内相”。
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等高官的升迁便有了两种路径。
一个是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浊流迁转路线,一个是翰林学士型快速超擢的清流迁转路线。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说的,但跟张九龄同时期的奸相李林甫就完全没有州县的基层从政经历,走的都是“太子中允”、“国子司业”、“御史中丞”这种典型的清流路线,然后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始宰相生涯。】
【到了明代也是延续着这两条路。】
朱棣心里有些明白问题在哪里了,这个锅……怎么着都得算在他头上吧……
其实他觉得他的大胖儿子天天带着内阁那些人处理政务也挺好的,毕竟他自己在治政方面的能力有些欠缺。
【先说清流。
内阁的定位一开始也只是词臣,如果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广义上的“翰林学士”,是纯粹辅助皇帝履行“代王言”的职能。
朱
元璋当初废除宰相设置这些大学士顾问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辅官”。大明朝廷的政治运转,等于是把传统的宰相权力进行拆分。在明廷中,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六部有政策执行和方案粗拟之权,科道系统有封驳监察权。()
这套制度下,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内阁是出谋划策、整理文书的师爷,约等于我们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室、侍从室之类的机构。
?本作者八扇屏风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
所谓的阁老、内阁大学士,本质上还是“学士”,是词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所以你们看,内阁的最开始的出身是和翰林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家人,弘治、万历两朝曾两次修《明会典》,就直接把内阁放在翰林院的下属。】
朱元璋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