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做什么呢?”
曾晓琪一看沈佳悦在撕肉条,立马洗洗手开始帮忙。
“给墩墩做点肉松,它还没吃过呢。”
一旁的陈媛媛说道:
“我打小就不喜欢吃肉松,嚼起来跟棉花一样,吃到嘴里怪怪的,不习惯……倒是我老弟,小时候吃稀饭喜欢放点肉松,奶奶说是游牧民族吃法。”
据说当年蒙古铁骑驰骋天下时,带的军粮就是肉松,饿了取一些放进水囊中,再把水囊挂在马背上,肉松吸水,再加上马背的颠簸,很快就成了粥。
他们一人双马,马累了就换马,人累了就喝肉松粥,形成强大的机动能力,就这样几乎踏平了整个亚欧大陆。
沈佳悦一边撕肉条一边说道:
“我是挺喜欢吃的,小时候吃不起,长大了经常吃,不过有些肉松吃起来油腻腻的,感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
肉松的现代做法上一般都是放油,这样比较省事。
但传统做法是在锅里焙,一滴油都不放,这样焙出来的肉松既蓬松又香酥,吃到嘴里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
没多久,林旭把浸泡好的猪里脊拿了出来,喊了一群帮厨过来帮忙一块儿撕。
猪里脊的量比较多,毕竟是明天做菜用的,加上特意给沈佳悦做的,差不多有一筐肉块。
这些煮好又经过浸泡的猪里脊颜色红润,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撕成了细细的肉条。
林旭把这些肉条放在竹制的箩筐中,放在室外通风阴凉的地方晾着,等温度降下来,将所有肉条都装到大塑料袋中。
他把塑料袋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慢慢碾压,肉条很快一个个散开,形成了一簇簇的纤维束。
这些,就是肉松的雏形了。
其实也可以晾得更干一些后,用木棍捶打,这样肉质纤维的蓬松感更强。
但这样容易拍打得到处都是,相对来说,没有用擀面装隔着塑料袋碾压更安全一些,至少不用四处拣散落的肉条。
把袋子里散开的肉条倒出来,用手再抖几下,尽量让肉条蓬松。
接着找一口干净的不锈钢锅,洗刷干净后将里面的水渍擦干,再放在灶上开中小火,不等锅烧热就将肉松放进去。
蓬松后的肉松体积会膨胀很多倍,所以一次不能做太多,要给肉质纤维蓬松留有余地。
用竹制锅铲在锅里慢慢翻动,让肉松受热均匀。
没多久,锅里就有了滋滋啦啦的声音,这是肉松内部的水分被焙出来了,不用管,继续中小火翻炒。
一直等到肉松的重量减轻,翻动时有种翻棉花的感觉,同时肉松像是弹过的棉花一样蓬松无比,就说明火候差不多了,可以出锅了。
现代厨师喜欢在这个时候放点芝麻进去,其实这是错误的。
因为好吃的肉松蓬松得如同云朵一样,是入口即化的,要是加了芝麻,不仅没了入口即化的效果,那种蓬松感也会被芝麻破坏掉。
林旭把做好的肉松盛出来,继续做下一锅。
沈佳悦来到厨房,悄悄捏了一点送进嘴里,眼睛顿时睁得溜圆:
“哇塞,你做的这肉松咋没有油腻感啊?跟棉花糖一样……好好吃,感觉从小到大吃的肉松都是假的。”
林旭笑着说道:
“蛋糕房用的肉松一般都是炸的,这是焙出来的,口感自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