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澜小说

墨澜小说>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 第 284 章 罢黜百家(第1页)

第 284 章 罢黜百家(第1页)

哎哟,刘彻此时的心情立刻有所好转了,听听沈悠说的一个个人,如今有多少在他面前了?

文也就罢了,卫青、霍去病啥的,是他最看重的爱将,想起他们得以同韩信白起齐名,嗯,他该继续让他们出兵平定匈奴了。

【总结来说,汉武帝自真正开始掌权,确定察举制,什么是察举制呢?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也就是说,这是一套自下而上的选才之法。】

【既然说到察举制了,我顺道也跟大家说说往前的选才之法,在察举制之前,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所谓“世卿世禄制”是为官爵世袭,打个比方,我爷爷当时是什么官什么爵,到我这儿依然什么官什么爵,除非犯了什么事被贬被杀,不然会一直传下去。等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即奖励有孝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汉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名次。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没有先例也就意味着取才的标准由皇帝来定。所以在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到汉武帝时主要要求举孝廉。我们看后面各家的史书关于一个人的记载都有他怎么出仕的记录,比如曹操,《二国志》里关于曹操的记载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汉武帝刘彻想,他应该高兴的对吧,他把某些规矩定好了,后世沿用着,甚好!

于秦始皇而言,哎哟,可算又让他听到了一些好用的法子了,察举制听起来不错,可解燃眉之急。大秦缺人,他已然颁下求贤令不假,也打算开科举之制,不过没有那么容易。然而他同时也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新的制度带来的影响是让不少人的权利因此遭受损失,他得防着有人不好好办事。

垂下眼眸,秦始皇考虑的是,该怎么才能把一些歪心思的人解决。

【在那个时候,汉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表露了对官员德行的看重。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手底下的官员要求相当的高,和他有得一比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有人统计过,汉武帝在位期间前后有十二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职四人,因罪自杀二人,处死二人,其余官员被下狱处死的更是不计其数。汲黯曾为此劝谏刘彻不要滥杀官员,但刘彻不以为然。】

!!!汉

武帝一朝竖着耳朵听刘彻种种的人突然张了张嘴,难以置信当刘彻手底下的官风险如此大!

如果说之前他们听着沈悠的话觉得可能是沈悠夸大其谈了。单丞相而言,十二个,除了病死四个,四人因罪免职,二人因罪自杀,汉武帝更处死二人详细的数数据,让他们不由瑟瑟发抖。

朱元璋也一愣,对臣子要求高难道是皇帝的错吗?

当官自该清廉勤政,他对臣子有此要求,臣子日子为此难过,他们爱过不过,谁乐意看他们一眼?

朱元璋显然不认为汉武帝对臣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他有此要求也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刘彻开始广纳人才,一个人的出现,对华夏其后数千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我说的就是董仲舒。一个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随着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ldo;?()_[(()”

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秦始皇激动了站了起来,他不是第一回听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有所不同的是,明显沈悠要细论了,叫他如何能不激动。

【为什么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让汉武帝刘彻甚喜之呢?须得论一论当时一个大环境。百家争鸣是学术界繁盛的代表,各家的学说在不同的领域里绽放他们的光彩。对帝王来说,他们所统治的时代也需要找一个适合满足他们的学派,以此达到他们作为帝王的目的。】

【帝王的目的是什么?臣子听话,百姓安居,诸国归顺,国泰民安。要达到这一目的难道是随口几句话就能做到的?每一个皇帝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权利过大,因为一个没有权利的皇帝意味着他可以随时被人干掉。要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轻易被人干掉呢?集权。中央集权。将皇帝的权利无限扩大,我们所知道的一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难道不是中央集权的最好证明?不管一个臣子有罪无罪,皇帝觉得你该死,你就得死。呵呵,我们唾弃以及努力推翻的封建主义里,其中就有反皇权和反官僚主义是因为什么,正是因为皇帝当着当着一个个都成变态的,压根不讲理。说话不中听他杀你,做事不顺他意,他杀你。惨无人道的中央集权到了最后,已经完全是不给人生路,不反他等什么?】

!!!没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当皇帝的听着臣子们最后听话到如此地步,高兴是高兴的,结果一听沈悠后面的话,反封建里包含的反皇权,让他们稍稍一愣,不是,怎么反皇权呢?

并没有到君要臣

()死,

臣不得不死那一步的臣子们,

愣愣了半响,最后化为如释重负。君与臣,从来都是相依也相争的,此消彼长的道理他们都知道,没有想到最后臣子的地位会落到那等全然没有办法反抗的地步。

不对,从始至终,除非上头的皇帝太过无用,亦或者当臣的不愿意真正跟皇帝动手,否则惹了皇帝不喜的臣子,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一个个作为臣下,能做的事并不多。

【当然,到了清朝时,我之前提过一嘴,那会儿再没有所谓的君臣关系,对于满朝的皇帝来说,所有人都是奴才。可以说,有骨头的臣子都随着大明朝亡而被一个个杀掉,最终留下的都是只会卑躬屈膝,连声附和之人。想想到最后皇权对人性的压榨,人已然不是人。对待奴仆,从始至终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态度都相当一致,可以随意打骂,主打杀奴连律法都不管,试问在如此的压迫下,谁能不站起来反抗?谁能愿意如猪如狗一般由人宰杀?】

本来一群人被沈悠前面的话震惊得不轻了,结果发现才哪儿跟哪儿了,远远不够。

臣子最后已经不是臣子,变成奴才了!

奴才是什么?对,奴婢,沈悠说的是奴婢,除了皇帝外,所有人都是奴婢,可以任由皇帝一声令下,想杀就杀,想打就打的奴婢。

无数文人士子感觉到一阵阵彻骨的寒意,倘若到了那样的地步,他们活着有什么意思?他们能再说什么一展抱负,能说什么济世安民吗?皇帝一念既可将他们杀之,把他们当成奴婢一样的皇帝,会听他们的建议,会把他们当回事吗?

不,不,沈悠是骗人的,沈悠肯定是骗人的,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局面,断不可能。

无数人安慰自己,否定他们听见的一切。怎么他们都觉得不可能会有沈悠所说的局面。

掩耳盗铃,不过如此。

【君臣关系的变化,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源头正是在大汉此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所知道的天人感应,以及后世绵延数百年的二纲五常,都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所谓天人感应即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比如我们最知之甚多的莫过于皇朝一但有太后或者皇后参政时,有什么天灾人祸,一个个都会拿了女子当政为理由,好像说得别人当政的时候就没有天灾似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