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眉头跳跳,有一种沈悠在暗暗骂他的感觉。
【汉文帝刘恒的一系列政策于大汉而言是有利的,他在不遗余力的休养生息,也在不断想方设法让国库变得丰盈。当然,对外既然在刘邦兵力充沛,甚至精兵强将远胜于他的情况下都没能打赢匈奴,刘恒坚定执行和亲政策,别管匈奴怎么咄咄逼人,他只一味稳住。】
【汉文帝刘恒在位一十二年,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文景之治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是由汉文帝开启的。既然讲了汉文帝,不得不讲一讲他的儿子汉景帝了。】
【提起汉景帝,第一时间脑子里闪过汉景帝刘启的啥事呢?嗯,七国之乱?杀晁错?往前杀刘邦的侄子刘濞的儿l子刘贤?刘濞可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细论起来何尝不是因为刘启杀了他的儿l子刘贤?不过,汉文帝时又不是没有人造反,都是刘家子孙,纵然不是刘邦的儿l子,并不代表刘濞没有野心。】
七国之乱,杀晁错,又杀堂兄弟,汉景帝刘启听起来故事比他爹刘恒更多。
汉景帝刘启听到自己的名字,不知怎么的,想抹一把冷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这样评价汉景帝刘启的: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帝之为太子也,吴王濞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濞之叛逆,势激于此。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邓通,文帝之幸臣也,以吮痈之怨,困迫至死。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周亚夫为大将,折吴、楚之锐锋,不数月而平大难,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恶其悻悻不屈,遂以无罪杀之。梁王武,母弟也,骄而从之,几致其死。临江王荣,太子也,以母失爱,至使酷吏杀之。其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背理而伤道者,一至于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国,与文帝俱称贤君者,惟不改其恭俭故耳。《春秋》之法,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陈侯平国、蔡侯般,皆以无道弑,而弑皆称臣,以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
【苏辙的评价算是将刘启的生平做过的大事都总结了,关于刘启的性格捉重点“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大家伙应该没有忘记我在之前提过的窦婴里有简略带过,窦婴之死,死在汉景帝留下的诏书上,毕竟,听窦婴当时的意思,汉景帝给他留下一份诏书,为的是让窦婴在危难之时得以自救。结果正是这份诏书,让窦婴落入死境。谁让宫里没有留下副
本,根本无法证实窦婴是不是真得了汉景帝的遗诏。假传先帝遗诏,窦婴岂能不死。】
秦始皇此时没有作声,话是人说的不错,仅一个窦婴来说,其实并不能说明汉景帝刘启忌克少恩。窦婴的操作先前听来并不像一个聪明人所为,没准汉武帝刘彻的母亲也坑了他一把。
汉景帝之后的人,但凡知道汉景帝晁错一事的人,无不认同无比那句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当然,窦婴之死有没有汉景帝的运作咱们不能确定,咱们说一件确定的事,杀晁错。晁错是谁啊?他少年时师从轵城,也是如今河南济源南的张恢先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汉文帝一年十一月,朝廷选贤良方正,因通晓文献典故,晁错为太常掌故。彼时的汉文帝刘恒欲求天下治《尚书》学者,毕竟《尚书》之妙,世皆推崇。晁错很是幸运的成为前往齐师从伏生受《尚书》学的人。待他回来后,汉文帝刘恒诏其为太子舍人,又迁博士,后上《太子知术数疏》,得汉文帝赞赏,拜太子家令,太子刘启称其“智囊”
。】
【后来刘启登基,晁错深得信任,一步一步凭着他过人的才学和见识成为二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那为什么晁错会被杀呢?这跟晁错提的一项政策有极深的关系。什么政策,削藩呐!】
秦始皇眼睛亮了,在秦始皇看来,分封诸侯什么的是给自己埋雷。
刘邦好不容易把异姓王解决,竟然封起同姓王来。
同姓怎么了?同姓难道关系就没有亲疏远近之分,难道同姓骨肉至亲在皇位面前只讲情分,不论其他?作梦吧!在权利面前,什么亲人都是假的,争起来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听了老半天老刘家的人操作了,总算听到一句像样的话了!
【汉景帝一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考虑问题全面吗?必须全面。什么同姓不同姓的,骨不骨肉至亲的,正所谓一代亲,一代表,在权利面前,争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位,是谁觉得骨肉亲情能拦得住人谋反的?汉文帝时已然有诸侯王反了,最好的证明在那儿l,怎么着,有人依然想要继续发扬壮大同姓王的队伍?】
【不,晁错就事论事,总结了一句话,希望景帝削藩。奏疏送上去,汉景帝让人讨论,发表意见,然而臣子们的想法重要?重要也不重要,关键看汉景帝,汉景帝想或者不想呢?很明显,汉景帝刘启是想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诸侯王们都是兄弟又怎么的,他们各执兵权,封地自治,说句不好听的话,朝廷好些政令下达,他们完全可以无视之。有了汉文帝起的诸侯王作乱,证明诸侯王们各有心思,都盯着他的皇位打主意,与其等他们动手,不如他先来。】
【不久,汉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顺势改了法令二十条。此事传达,诸侯哗然,都强烈反
对,毕竟谁也不想家底被抄,没兵没权,那他们还有逍遥的日子过,为此,一众人都憎恨晁错。】
触及太多的利益,晁错不惹人恨才怪。
朝中大臣但凡损及太多人利益的官都不好当,重点在于上头那位到底是不是跟他站一边。
别的例子不用想,秦始皇想到他们大秦的大功臣商鞅,商鞅变法在当时对大秦是从上到下的彻底变革,不会有人觉得商鞅面对的情况比晁错轻松吧?
然而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不正是他们老嬴家的人支持到底,秦孝公不管外人怎么说怎么告,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断然不会允许任何人用任何理由阻止商鞅变法,好让大秦因此强盛。
晁错提出削藩的政策对大汉有利,对汉景帝有利吗?
必须有利,而且是大利。
杀晁错,汉景帝做的,秦始皇冷冷一笑,终于是明白为何后人评价他“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
。
【不提削藩,刘氏诸侯王都对汉文帝不满了,汉文帝平息两场刘姓诸侯之乱,却平不了其他各路诸侯内心对皇位的虎视眈眈,更何况另有一个当初和汉景帝有杀子之仇的人,吴王刘濞。想他儿l子因为和时为太子的刘启下棋却被刘启打死,是个人都不可能忘记此事。眼下刘启登基为汉景帝,等闲时候刘濞须得想想能不能对付刘启,削藩是引得诸侯皆不满的大事,明摆着给刘濞机会一报杀子之仇。】
【是的,刘濞集结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大名鼎鼎的七国之乱由此而始。七方联手,各倾兵力以斗,声势浩大,进展也挺顺利,难免让汉廷心生不安。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可是,恨晁错的人何止诸侯王们,汉景帝宠幸晁错,无人可比,从前不是没有人想过对付晁错,架不住晁错聪明,加之汉景帝护着,以至于无人害得了晁错。现在不一样了。七国之乱,来势汹汹,有几分势如破竹之相,事起之因是什么?难道不是因为晁错提出的削藩?汉景帝纵然是拍板实施削藩的人,不好意思,千错万错都不能是汉景帝的错,大臣们不蠢,他们要晁错死,又不是要汉景帝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