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的曹参听着沈悠的话,立刻察觉到周围人打量的眼神,曹参平静无波的道:“你们想问什么只管问。”
别以为他看不出来一个个瞧着他的眼神透着精光,看他像在看什么稀罕物。其实他就那样。
“天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刘季想了想自己,让他不妒忌,乖乖听话什么的,他咋个觉得好难的呢。正是因为难,刘季决定问问曹参。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自己什么样儿,我比你们更清楚。既有自知之明,为何同人争长论短?”曹参想了想,大抵能理解那一个他是什么想法。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好争的。他既不能像刘邦一样对收拢人心,也不能像韩信一般用兵如神,因何非要不服气,跟人争到底?有时候顺势而为的结果明明更好不是吗?
一群人都静默了,曹参道:“萧主吏举贤识才,如此一份胸襟不更值得你们佩服?”
啊,这么一说也对。
不对,刘季道:“萧主吏怎么举,那人也没有在他之上。韩信是后来的人,你也听从他号令。”
曹参十分无奈道:“韩信比我会调兵谴将,我怎么不能听他号令?”
瞧瞧他们一个个大惊小怪的样儿,不知道的以为曹参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儿,他分明不过是做了一个正常人会做的事儿。
刘季和旁边的兄弟们对视一眼,他们要是记得不错,韩信在被贬为侯之后,面对热情的樊哙很是以和他们为伍而耻。
“不说了不说了,咱们不是曹参,怎么说也说不通。”好在有人不耐烦的挥挥手,决定掀过此话,他们赶紧赶路要紧。
【大概也只有曹参稳得住,才有一生的顺遂太平。他纵然早年追随于刘邦左右,对韩信调令亦执行贯彻,因而也屡立战功,要说他灭的诸侯国里,必须得提魏王豹呢。这位就因为得了薄姬,以为自己可得天下,因此背叛刘邦,转头对付刘邦。刘邦对付不了项羽,听闻魏王豹转头要对付自己,必须拿他震慑。韩信下令进军,曹参当时为左丞相进驻汉中,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率军向东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孙遫的军队。乘势进攻安邑,捕获魏将王襄。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夺取了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刘邦在此后把平阳赐给曹参作食邑,因而后来曹参也得以被封为平阳侯,后世对曹参也多称平阳侯。】
【韩信兵出齐国时,曹参作为右丞相随韩信兵出,随韩信一道进击龙且的军队,大败敌军,斩了龙且,俘虏了他的部将周兰。龙且可是项羽的心腹大将,可以说龙且一死,项羽是方寸大乱。我们感叹韩信用兵如神时,曹参作为在韩信成为齐王后,韩信兵出荥阳救刘邦,他则留下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的人,可见他能文能武。】
【也正是因为他的付出全都叫人看在眼里,待项羽死去,天下大定,刘邦称帝后,才会有人推崇曹
参当为首功。曹参和萧何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曾经相交甚厚,及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相互之间慢慢的产生隔阂。及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始生嫌隙。当然,所谓的隔阂也罢,嫌隙也好,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相互各知,明了刘邦的忌惮,尽可能避开刘邦的忌讳。毕竟,相将联手,妥妥是要架空刘邦这个皇帝的架式,他们不可不清楚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可能会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既是相交多年,两人必相知甚深,虽不能像从前一样时常秉烛夜谈,然他们都懂得对方。】
汉高祖时期的刘邦听着笑了笑,像是没有拿沈悠说的话当回事,旁边的吕雉却相当清楚,刘邦对一干开国功臣的忌惮从来不少,不过是因为有异姓王一群显眼包在,刘邦将精力大多放在异姓王身上。
明面上没有什么针对行为,实际怎么着,大家各自心知。
试问吕雉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掌握大权的,不正是因为刘邦的默许?
相比于别人掌权,他眼下更喜欢吕雉来掌握更多的权利,只因在他看来吕雉是可控。然而,吕雉并没有因为刘邦暂时的信任而欢喜。
今日为了对付异姓王,刘邦会压下对开国功臣们的忌惮,也能让吕雉慢慢掌握权利,难道未来刘邦就不会觉得吕雉手里掌握得太多,在借别人的手杀了吕雉?
吕雉从来都清醒着,也都防备着。然对如今的吕雉来说,以后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是以后的事,重点必须是现在,是眼下。倘若她连此刻的危机都过不去,有什么资格说以后。
无论是萧何或者曹参也罢,他们一文一武,就如同沈悠说的那样,看似早已有无数隔阂,实则不然,哪怕他们相互没有过多的交流,在他们心里,他们从来都知道彼此。
无论是为他们,亦或者是为他们的家人,他们都无法像以前作为小吏时一样亲密无间。
那时的他们不足为患,根本没有人拿他们当回事,也就不在意他们做什么。反之,作为刘邦所肯定的第一第二功臣,他们手中的权利太大,他们的能力更让人清楚意识到,从那一刻起,再也没有胆敢无视他们。他们年少时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些吗?如愿以偿的得到,他们为此有所牺牲,他们都甘愿。
【年少时是肆意张扬的,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心意过活,随着人们长大了,就会知道没有人可以真正肆意自在的活着。项羽也好,韩信也罢,都只是想按自己本心的活着,其结果却是悲惨的。能够作为赢家的人,无论是刘邦也好,萧何或曹参也罢,他们都牢记一个字,忍!】
【忍常人所不能忍,容旁人所不能容。忍一时之意气,容天下不平,方才有他们功成名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是,对于刘邦也不能提出苛刻的要求。曹参或许更多是看破,他不争第一,不管文武都有比他更出色的人,文韬武略他都成,然而刘邦但凡用人第一个又想不到他头上,等用完了第一个,第二个一准就是他了,这样的人其实最安全。
至少,萧何须得自污名节以保全自身,曹参就不用。】
额,不对比真让人发现不了,听完之后,好些人都觉得人傻了。
不争第一,当个第二好像挺省事的呢?
曹参默默低下了头,风头是不好出得太过的,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出头鸟,他从来不跟人争第一人,无论是萧何或者韩信,他都甘居于他们之下。
【可是曹参纵然不争着显露,本身却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刘邦登基之后,随着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刘邦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要说刘邦对这个私生子其实挺不错的,给他最大的封地。当时刘邦念刘肥年轻,故任命曹参为齐国相佐助齐王刘肥。】
【此时天下一统,既得一统,当思大治。秦二世而亡的道理,作为过来人的曹参引以为戒。刘肥的年纪很轻,齐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在曹参手里。曹参也有心治理好天下,于是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犹豫不决时曹参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如同醍醐灌顶,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和尊重,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请盖公住在里面。没有想到吧,初初的大汉国策无为之治,竟然是曹参先试用的。】
【结果如何?汉初历数代君王的治理,以无为而无不为,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慢慢恢复,以令国库充盈,百姓富裕,才有后来汉武帝刘彻出击匈奴的底气。】
这一点,哪怕是后来废除无为而治的刘彻也必须认可,要不是有先祖们的无为而治,让大汉政治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百姓也慢慢恢复生机,断没有后来他出击匈奴的底气。
【曹参于齐国任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都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直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逝,曹参早有预料自己必为继位之相,果不其然,不久他便成为大汉的第二任丞相。】
【为大汉丞相后的曹参,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萧规曹随之随,是曹参睿智的表现,曹参既推崇黄老之术,也清楚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非他所能撼动,自觉避之,反而施展他的长处,也是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