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明的民用手机诞生出来就有颇为成熟小巧的外观。
前世的“大哥大”那种尺寸和规模,只在朝廷和军队内部早期使用过。
随时随地都能与远方的人说话,不受固定电话线限制的通讯设备,对于特定人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比如说商人、工厂的东家、掌柜和经理们。
他们是确实需要这是设备,可以随时联络和处理自己的事务。
一百银钞对于他们而言也基本不算什么成本。
所以试点销售非常的成功。
很多没有买到的人,也不断地询问什么时候能放第二批,在民间的讨论也非常的高。
热度几乎要压过正在推广的计算机了。
不过这时候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跟个人计算机在功能上没有明显重合点。
所以手机开始试点运营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比较低。
大公十六年。
半导体工艺制程提升到八十五纳米。
第六代六十四位处理器设计完成,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代双核处理器,启用了专门代号“双”。
运行频率提升到了每秒六亿次,理论计算速度突破了每秒一百亿。
单颗内存颗粒容量提升到了一亿字,也就是256MB,内存条频率达到了每秒两亿次。
大明朝廷正式启动了电子化办公升级,从中央衙署各部开始全面部署个人计算机。
同时启动文献资料电子化工程,将旧有的各种纸质经典和档案录入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
此时的电子相机和扫描仪像素已经提升到了千万级,足够将所有的书籍文字拍摄扫描的清清楚楚了。
移动通讯网络规模扩大,手机的销售数量也在增加。
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买到了手机。
一百银钞这个价格也是颇为特殊的,就算是普通工人攒两个月工钱也能买得起。
所以实际的销售范围根本不限于那些需求最强烈的人群。
实际销售速度只受限于网络建设速度。
大公十七年
大明空军完成了载人航天实验。
半导体工艺制程提升到六十四纳米。
双核处理器频率首次超过十亿(1GHz)。
四大产业集团开始销售双核个人计算机,上市价格仍然按照传统顶级计算机的传统定为五百银钞。
但是大明朝廷办公电子化的巨大需求和订单推动,让计算机硬件的成本被迅速摊薄了。
前几年入场的大量的民间厂商开始发布他们的各种简单功能性产品。
虽然大部分产品都异常简陋,但是能够实现某种专门的功能,同时成本也确实非常低廉。
产业内的次要的功能性设备的价格直线下降。
双核计算机中的最顶级款式,很快就落到了三百银钞以内。
民间厂商入场之后,散件组装的方式也开始出现。
有人发现,只买“官厂”的处理器、账表、显卡等核心配件,其他功能部件都用民间厂商的“垃圾”。
这样最低只要一百银钞就能搞出“双核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