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以为萧何要跑,萧何矢口否认,说是去追韩信。
刘邦期初还不信,毕竟跑掉的人那么多,也没见萧何这么重视。
这不就是问题所在吗?韩信凭什么让萧何如此重视呢?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意识到萧何是认真的,这终于引起他的重视了。
最后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这里我们也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在当时,韩信还没有崭露头角,可是萧何敢说,刘邦敢听,韩信敢接。
这在所有人看来都很疯狂,可是当事人却都认真的。
于是刘邦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沐浴更衣,亲自戒斋,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历史故事的由来。
可以说,没有萧何这一追,还真的没办法引起刘邦的信任。
刘邦知道萧何这个人多稳重可靠,可是大晚上宁可引起误会也要去追回韩信,足见对韩信的看好。
所以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刘邦才重视韩信,最后才夺取了天下。”
“所以最后韩信才会被轻易骗进宫内被杀,因为传信的是萧何啊,与他又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的萧何,也是他的知己,他的朋友……”】
萧何默不作声。
韩信不愿意看他,抿嘴,攥紧拳头。
【“于是又衍生出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没有萧何,韩信也许一辈子都普普通通的,因为不是谁都愿意去重用一个没有任何实绩的人,偏偏韩信就是不愿意屈居人下,一步步去晋升。
萧何成就了韩信,可韩信最后也因为他而死。”】
韩信想:我们两清了。
萧何瞅了瞅他,又看向刘邦。
刘邦望天,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无论是萧何还是刘邦,都很了解韩信,这个人实在太容易心软,太好哄,他们想对方韩信有很多办法。
但是,有没有必要呢?
【“在刘邦他们都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萧何稳坐后方,收拾因战乱而留下的残局,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
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当时刘邦和项羽打仗,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赢了,相反还僵持好久。
几次战役,刘邦弃军逃跑,当时萧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
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最后,项羽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
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