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昺摇摇头,依然稚气的声音里却满是坚定,“您说我是皇帝,我不怕的。”他不能怕,因为他是大宋皇帝。
【“大宋最后又出现了刚烈的君王与臣子,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
可是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哪怕这种时候,他依然还想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
陆秀夫并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人,可哪怕是他,在这样的时候,也会不禁凄然泪下。
他只能用朝衣拭泪,可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无不悲痛欲绝。
当时群臣不是没想跑,左右国家都灭亡了。
可是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他该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
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
至元十六年二月的一天晚上,当时天气不好,宋末三杰中的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
但陆秀夫想到靖康之耻,他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他死不足道,可难道还要让皇帝遭遇徽钦二帝那样的耻辱吗?于是他固执着不肯带小皇帝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小皇帝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
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也是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李一沉重道:“而彼时,和陆秀夫同榜中了进士的他的同僚文天祥也被俘虏,当时有人劝文天祥写信给同僚劝降,他被数番威逼之下,写下了《过零丁洋》。”
李一默了默,才缓缓开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不如也。”李白低低一叹。
那些很喜欢评论天幕所说的诗词的人也都久久不语,这样的诗,这样的情景,还有什么点评的必要吗?
每一个看见这首的诗的人,谁能不动容呢?
【“文字是有魅力的,诗词的魅力更是流淌华夏几千年,刻入魂与骨。”
“当时元军主帅张弘范看后也不禁动容,最后笑着将其收藏,竟然不再逼文天祥,而这首诗也因此保存流传于后世。
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
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说:“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达圣旨,可文天祥不愿意,便也不强求。
“当时元朝对文天祥的态度是,想杀了舍不得,想放了又忌惮他的威望怕他在地方起事,于是就那么僵持着,而文天祥始终不改其志。
要知道,元朝上到皇帝,下到朝臣都有很多人欣赏文天祥,如果文天祥愿意投降,功名利禄顷刻间就可以得到。
可是,世界上还有比功名利禄更加重要,于文天祥而言,那是气节、是忠君爱国、是尊严、是他所热爱的民族”
“最后,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