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环顾四周,甄家的中秋盛宴,变成了甄家狼狈不堪、一败涂地的大戏。心中对甄宝玉的怒火才稍有平息。这时,一位排队等候登记的宾客对贾琮拱手道:“钦差大人,末将姓韩,是金陵驻军守备。请大人开恩,不用登记了吧。”贾琮冷笑道:“哦,想不到你金陵守备倒与甄家关系不浅。”韩守备忙到:“末将仅仅是受邀赴宴,平日里与甄家素无往来。”贾琮看向沙文朝,沙文朝把金陵卫所掌握的情报,向贾琮汇报了,这韩守备倒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各方势力都不得罪,也不亲近,平日只在军营吃酒、玩小妾。地方驻军大都糜烂,他不跟地方势力勾结起来强取豪夺、鱼肉百姓算好的了。贾琮正琢磨要不要放他一马,绣衣卫来报,巡抚刘大人来了。贾琮下马与之相见,果然是他,多年前在金陵鹿鸣宴上曾见过此人。当时二人阴差阳错算是合作了一回,把新科状元范克锦打落凡尘。巡抚请贾琮到一旁,一番交谈下来,原来他借核对织造局账目,与甄应嘉争夺江南“改稻为桑”的主导权。如今甄家已倒台,刘巡抚欲让贾琮以钦差的身份助其推行“改稻为桑”。“改稻为桑”一事,贾琮避之不及,又怎会深陷其中。有心提醒下刘巡抚,当“改稻为桑”导致粮食紧缺,百姓饿殍遍地的时候,他这个主导者,便是背锅人。但想到他是皇上的人,此事是皇上主推,朝廷定为国策,便打住了。自己总不能告诉他,历史上也是皇帝要搞“改稻为桑”,最后是百姓生灵涂炭,主导的官员掉脑袋。明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大幅衰落。故而有史学者认为,明不是在崇祯时期败亡于满清,而是在嘉靖年间就埋下祸根。女真的兴起,正好遇上明朝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不断,大厦崩塌。贾琮感到一阵烦闷,土地兼并如今也在江南大规模发生,许多良田被官员、豪绅、世家掠夺,改种桑树。更有甚者,同前世明朝一样,为了逼迫百姓改种桑树,出现了马踏青苗,毁坏堤坝水淹良田之事。在本就因小冰期到来造成粮食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未来的大饥荒是可以预见了。可是,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千千万万人去死。贾琮感到一阵无力。贾琮打发了雄心勃勃推广“改稻为桑”的刘巡抚,下令沙文朝抄没财物,将甄家一干人关押到绣衣卫所。趁着天还没黑,贾琮带了礼物去李府,拜见老师。数年不见,老师、师娘都老了许多。贾琮不期而至,让二老喜出望外。三人在翠竹亭,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聊起这些年贾琮的经历。得知贾琮将要定亲,二老大喜,老师亲自提笔帮贾琮写了聘书。聘书代表着双方家庭的相互承诺,是建立婚姻关系的基石。待贾琮把聘书交到林如海手里,便完成了文定,即是定亲。随后,贾琮借口看老师、师娘太极拳练得如何,一边指导动作,一边偷偷用内力替二老温养内腑。打完拳,师娘想着师生二人有话要说,便回屋休息去了。贾琮替老师斟上桂花酒,同老师谈起“改稻为桑”之事。一个时辰后……老师看着贾琮跪拜,离去的身影,喃喃道:“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青松,希望你牢记今天你所说的话,将来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让这天下的百姓过的更好。”不知何时,师娘到了老师身旁,悠悠的说道:“老头子,你注意到没有?每次这小子和雪儿教我们打太极后,都感觉神清气爽,身子骨好似轻便了许多。”老师点点头道:“这孩子是个有来历的,咳,咳,子不言乱力鬼神。”贾琮从老师家回来,情绪好了很多,对未来的路更清晰。次日,贾琮在绣衣卫卫所,招来了贾芸,和薛家商行在金陵的主管。如今抄没丁家、钟家、甄家大量的珠宝、字画、古董,商铺、地契将在金陵、扬州大肆甩卖,被压成白菜价。贾琮让他们大量低价购入,这钱不赚白不赚。然后贾琮让贾芸带着他母亲一家人迁到香江,与卡诺琳她们家族比邻(见113章)。那里除了是玻璃业务“出口转内销”的转场处,还是如今大楚如火如荼海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贾琮此举意在中南半岛(今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一带)的大米。也是为自己在东南沿海接下来的大动作,提前布局,提供经济支撑。贾芸明白自己越来越受贾琮重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贾琮飞得越高,他也能成就更大的事。对大多数人而言,跟对人,比个人的能力更重要!贾琮做完这些,把甄家人犯留在扬州卫所,等待皇上下一步的旨意,自己带着甄家抄来的财物前往扬州。途经瓜州渡,贾琮派遣西营轻骑的探马搜索方圆三十里。当年自己第一次来此,在这里没找到惜春出家尼姑庵,以及掳走妙玉的那些和尚,倒是幸运的遇见了素雪。人多好办事,不多久,探马果然擒来了七八个和尚,三名尼姑。初时,他们还不肯招认,随行来的一位扬州卫所的力士,对他们喝道:“尔等并非本地口音,还不把来历如实招来?”见他们死鸭子嘴硬,贾琮便把这些人交给绣衣卫泡制。专业的酷刑之下,这些和尚、尼姑很快就交代了:他们本是海边渔村的渔民。不堪倭寇的烧烧抢掠和官府的盘剥,两年前他们干脆投了海盗,做起了无本买卖。去年,他们上岸抢掠时,遇朝廷军队围剿,同大部队失散。慌不择路沿江逃遁,到了这瓜洲渡,见有一废弃的寺庙和尼姑庵,便削发做起了和尚、尼姑。贾琮见里面有两个和尚五短身材,明显比常人矮了一大截,用马鞭指着二人喝道:“你二人是何来历?”“八嘎呀路。”那两矮子骂道。:()红楼烟云之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