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七,表弟终于入土为安,关于庙号与谥号的争论也尘埃落定。
庙号和谥号不同,谥号是对大人物一生功过的评价,庙号则只针对皇帝,最初只有在位时间长且有作为的皇帝才能有庙号。比如两汉二十九帝(正史承认的是二十四个),获得庙号的只有七个,含金量超高。
汉代后庙号就烂大街了,变成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也是自周书谥法中取字,用作评价帝王功过的标准,至于谥号则几经变动,玄宗皇帝闲着没事,将帝王谥号统一定为七个字作为标准。(唐宋时还算要脸,选字基本公正,越往后越滥,到清努尔哈赤,谥号有足足二十五个字,就是找了一堆好字硬堆)
老李庙号是宪宗,这是上谥,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文武可法曰宪,创制垂法曰宪。
这是文臣对老李功劳的认可,但宪字解释中隐隐有用权谋和刑法过甚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对他晚年杀戮的谴责,总得来说还算公正。
表弟在位三年半,朝堂清平,天下大定,收复故土,朝野祥宁,文治武功皆有建树,更难得的是他在位期间竟没有下一道惩罚批评臣子的诏书,没有一道增加赋税的政令,大兴土木这些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即位初疯玩了一阵,但那都不算什么,默契忽视掉便可。
庙号的争论主要是孝,仁和宣,这三个字都是准一流上谥,特别是孝和仁,接近儒家对帝王的最高评价,若是在位时间能长些,肯定就是一等美谥的争论。
有争论并不奇怪,主要是表弟这皇帝做的有些奇葩,说他勤政爱民有些说不出口,说他昏庸无道则是妥妥的昧良心,实在不好评价,
孝,仁和宣三个字都有道理,又都不是那么准确,最后李德裕和老裴一起支持用孝。善事父母曰孝,尊仁爱义曰孝,先意承志曰孝,德加百姓曰孝,继志成事曰孝,几谏不倦曰孝。
表弟孝顺父母,不扰百姓,继承先帝遗志,能听臣子谏言,都算准确,只是无法体现他的武功,那便要在谥号中加个武字。
好了,长庆朝结束了,表弟的庙号便是唐孝宗。(穆也是上谥)
表弟下线,太和朝才刚刚开始,李昂终于开出了登基后的第一炮,力排众议下诏,陇右河西新复,急需治国人才,令李德裕主持科举试,取士九十九名。
这个数目为历年之最,要知道太宗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总共才录了二百零五个进士,太和朝大兴文教是肯定了。
!!!!!!!!!!!!!!
世间许多事没有对错,比如薛大将军三箭定天山,坑杀铁勒降卒十万(有说十三万),铁勒九姓从此一蹶不振。
大将军不知道杀俘会留下骂名吗?他当然知道,可他没办法,不杀又能怎样?养着?还是放他们回家去?
大唐经略西域,铁勒九姓利益受损,所以他们要叛乱,今天投降讨饶,饶了他们撤兵,后脚必定还要再叛,那时如何?再来?
只能硬着头皮杀,扛下千古骂名。
大唐重回西域,十万回鹘人说我们效忠安西,怎么安置他们?怎么让他们满意?烦了也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杀。
安西兵屠蒲类海,庭州回鹘随即发起报复,小股骑兵突入西州杀人劫掠,战争开始全面升级。
李佑率两营兵马自沙州启程去往伊州,他的目标就是蒲类海,自东路对庭州形成威胁。
得知消息的阿依彻底绝望,绝望的不止是她,还有四部的人,陈光洽没限制他们的自由,甚至还邀请他们去军中,让他们随便看。
他们看到了凶悍的安西兵,精良锐利的军械,也听到了士卒们不太友好的议论。别说四分五裂的回鹘,就是万众一心也必败无疑,论坎力几十万人被硬生生的打崩,咱们这些人……
胡特勤和几个头目找到阿依,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怎么办?